青海大学:“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日期:11-12
筑巢引凤人才高地青海大学

原标题:青海大学:“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在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完两年博士后工作的张寿德正认真核查实验数据,见到我们,他兴奋地说:“这里的科研条件和环境都很好,希望能在这里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张寿德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完两年博士后工作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2017年5月,携全家来到了青海。张德寿博士是青海大学“人才高地”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

发展倒逼创新,创新呼唤人才。近年来,青海大学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方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全力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始终把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外联内聚,引育并举,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以更开放的政策、更高效的服务、更舒心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奋力开拓人才工作新局面。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2012年以前,青海大学在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数量上为“零”。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出台柔性引智计划,院士、学科带头人“双聘”机制,完善客座教授、特聘教授聘用机制等一系列举措。

王光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清华大学选派他到青海大学担任第四任校长,也是青海大学“柔性引进”的第一位“院士校长”,他的到来实现了青海大学乃至青海省高等教育史上院士“零”的突破。

从他踏上高原的那一刻起,青海,这一原本陌生的土地,变成了王光谦新的使命所在、梦想所在。他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河中”,“要有大胸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他用脚步丈量三江源,用生命触摸“中华水塔”,他在这里创新性地提出了“天河工程”理论。

2014年王光又把清华大学两个国家级科研团队搬进了青海大学。

魏加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在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目前担任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常务副院长,重点提升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

围绕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部署,青海大学加大做好技术和智力支撑工作,2014年4月,成立了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王光谦亲任中心科技委员会主任,邀请清华大学电机系长江学者梅生伟教授出任光伏中心首任主任。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建成了青海大学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其中高原热气流发电实验平台、光伏/光热复合发电平台、光热复合压缩空气储能实验平台和碳纤维材料回收平台均为国内首创。

近年来,青海大学通过引进,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教师的比例提升明显。两年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101人。国家级高水平人才数量增加较快。双聘8名院士,聘任国医大师2名,双聘学科带头人1名,引进“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外专千人计划”1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既筑巢引凤,更暖屋养子

在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实验室里,高德东博士正在为研究生指导开题报告。

高德东是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第一批报送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后回校工作,后又去美国做访问学者,2011年浙江大学读博,博士毕业后回到学校,一路走来他是学校人才政策的受益者。拿高德东自己的话说,青海大学为他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自己也要回报学校,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青海大学统筹推进实用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双培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招“好女婿”,更要养“好儿子”,通过搭建事业平台,创设人才成长环境,着力解决本土化人才培养难、难培养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通过实施三年的“三江源学者”计划,培养10名特聘教授和若干名创新人才,除享受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外,学校每年提供定额的工作津贴;全面启动为期三年的“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从全校优秀中青年教师中遴选10名学术领军人才、20名学术带头人和30名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十百千”培养工程实施,努力提高学历和科研水平。

近三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比例从“十二五”末的13.31%上升到25.6%,硕士以上学位者比例由79.12%提高到88%,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从“十二五”末的9%上升到17.5%;学校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五年前增加了40.2%。

胡夏嵩博士是土生土长在青海,现任地质系常务副主任,是学校自身培养起来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也是青海省优秀专家人才,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领军人才。

像胡夏嵩博士这样的本土化人才还很多,如农牧学院侯生珍教授,作为学校自身培养起来的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羊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首席专家,先后获得“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及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为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学校本土化培养的人才数量已经多达69人、省级人才230余名,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成效显著。

瞄准前沿领域,打造人才高地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青海大学也在思考如何改进人才人事工作,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2017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在政策、资金、编制、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倾力打造青海大学人才高地,以青海大学为试点,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制定和实施特殊政策,建成有利于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特定区域。

青海大学以此为契机,编制完成《青海大学人才高地建设实施方案》,以特色优势学科和重大研发平台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点先行先试,试点先行,典型引领,积累经验,形成样板,带动全校,辐射全省。启动了以量化评价为基础、质量与数量相结合、人均绩效为引领的分配制度改革。

青海大学高度重视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积极搭建做事创业平台,在优化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逐步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重才、爱才、引才、聚才,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推动下,一个适宜干事、适宜发展的人才高地正在形成。

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未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全力推进‘一优两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大力发扬青大精神,恪守使命,精心育人,奋力打造人才高地建设示范区。”(赵静 )

我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县(市、区)已达39个 占全省县(市、区、行委)的84.78% 《幸福索啰啰》亮相全国广场舞北京集中展演活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