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依托信息技术重构服务管理网络

日期:11-10
信息技术社区宝山

原标题:上海宝山依托信息技术重构服务管理网络

互联网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难题新挑战。上海市宝山区作为上海市重要的钢铁、港口、物流运输基地,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区域面积较大、警力相对配置不足,历来这里各类案件多发,治安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宝山区积极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和精细化管理,探索创新,先后形成了“星星村村宅社区化管理模式”、“顾村智联城模式”和“平安宝山智联网管理模式”等新的管理方法。同时,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和“社区通”平台联网应用,该区在上海率先构建了综合治理智能化管理平台,目前,全区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进入全面升级转型阶段。

有两个数字可作参考:2017年,宝山区报警类110案件接警数同比下降30%;2018年1月至7月,该区报警类110案件接警数同比下降28%。接警数的大幅下降,不仅让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获得感和感知度显著提升,而且也为该区连续三年成功争创“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打牢基础。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亲身感受了信息技术在该区社会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两张网”实现社区视频监控全覆盖

在宝山,已经建成的“两张网”让他们颇感自豪:一张网是覆盖全区近1000个小区、村宅的“视频监控骨干网”。另一张网是覆盖全区400个小区的“物联神经无感知网”,也叫“智联门”系统。它的作用是对全区2.5万扇楼道防盗门的开闭状态实现联网智能管理。也就是说,有了这套“智联门”系统,哪个小区、哪个楼门的防盗门开闭状态,在小区监控网络就会随时感知。假如某个楼门没有及时关好,监控网络会及时通过分色报警、智能提醒,督促关门,确保社区物防技防设备正常使用,为守护居民家庭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建好“两张网”的同时,宝山区还实现了区、街镇、村居智能管理平台三级联网。目前,全区12个街镇(园区)、407个村居已与“宝山平安智联网”“智慧社区”信息管理平台联网运行,通过动态分析、实时指挥、智能部署、数据考评等工作机制,实现了社区治安防控智能化管理。

“人脸识别”使社会治安管理做到精细化

在社区治理中,总会有许多“难点”和“堵点”,如何把新科技与现有工作体系相融合,形成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宝山区的做法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实战应用,不断探索创新,促进了社区治安重点要素精细化管控的有效覆盖。

他们在全区几乎所有的小区都安装了“人脸识别慧眼系统”(图像智能分析),通过这套系统,有效解决了重点人员管控难题。

据介绍,“人脸识别慧眼系统”依托已经接入绝大部分社区的高清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骨干网”,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进行智能化身份识别、行为特征分析、轨迹查询等。

宝山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沈轶群告诉记者,这套系统上线运行后,不仅方便了小区管理,而且为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信访、禁毒、团委、民政以及城管、市场监管等众多部门都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尤其在侦查破案、治安管控、人口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

有两个例子:一次,庙行场北路发生车辆被盗案件,辖区民警运用“人脸识别慧眼系统”,快速识别出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抓获;今年两会期间,该区利用“人脸识别慧眼系统”,成功查找到2名脱管失管多年的吸毒人员,并及时落实了管控措施。

与此同时,宝山区还积极推进智能化安防小区建设,在友谊白玉兰等小区和村居进行试点,启动“智能小镇”建设,将神经元、泛感知、生物识别等新型技术与“雪亮工程”充分融合,探索具有本区特色的“智慧社区微脑”管理平台建设。目前,该区已在308个老旧小区开展技防物防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其余的230多个小区技防物防改造也即将启动。

“社区通”让服务管理更敞亮

为切实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和透明度,宝山区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了智能移动工作载体——“社区通”。“社区通”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对微信的深度开发,设立了宝山大调研、社区公告、党建园地、议事厅、物业之窗、业委连线、警民直通车、家庭医生、公共法律服务等各个版块,农村社区还设有村务公开、乡愁乡音版块等,通过这些版块,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它的主要作用是拓展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空间,健全了‘重心下移’的责任体系,搭建了党群沟通的桥梁,为网络舆论引导、推进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宝山区社建办主任张丽英向记者介绍时表示,“社区通”自2017年2月创立以来,全区453个居委、104个村已全部上线,目前已有40万个家庭、51万名居村民实名加入,有4.9万名党员在网上亮身份、起作用,“社区通”已经成为信息速递的窗口、思想教育的阵地、为民服务的平台。

“目前看,‘社区通’有三个作用发挥得特别好:一个是群众诉求可以‘一线处置’,另一个是社区服务可以‘一网通享’,还有就是精准治理可以‘数据指路’。”张丽英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网通享”,“社区通”运用“一网通办”的理念,整合居村“两委”、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业委会、家庭医生、社区律师等各方资源,化身“快递小哥”,把优质服务送到居村民手中。

记者在吴淞街道永清二村、淞南镇等处采访中发现,“社区通”不仅让社区居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变得灵活便捷,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上班族”参与社区治理。目前,50岁以下的群体上线占比达到59%,大家通过信息共享、对话协商、邻里互助、爱心传递等方式,使得居村民逐渐从“门对门陌生人”变成“社区里老熟人”,相互之间互动频繁,一年来,有数个寻人帖得到全区居民“爱心接力”,20余名走失老人、小孩回到家里。

南威游建友:高效利用数据服务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昆明:一份预警书“催”出好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