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东北拍成北海道,岩井俊二续写《情书》
岩井俊二是许多文艺青年心中的一位大神,当年的一部《情书》启蒙了不知多少人的少年情怀。此次《你好,之华》是岩井俊二导演的华语电影,算是给中国影迷的一份礼物。外国导演处理中国背景的电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像中国人的故事,中国观众看着会有隔膜。但《你好,之华》没有这种不适应,它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放在全世界都成立的故事,导演拍的恰好是一个发生在中国东北横跨了30年的情感故事,干净、纯粹、感人。
《情书》属于少年,《你好,之华》属于中年
《你好,之华》和《情书》有一些相像,虽然故事不同,但都是用书信往来解除年少时情感上的疑惑。《情书》是少年的,毕竟那是20多年前岩井俊二的作品,《你好,之华》是属于中年人的。既是追寻过去的一个答案,也是对现在的自己的重新认识。两个故事都是开始于一个葬礼,似乎只有葬礼才能让人勇敢去面对过往。
《情书》开篇,从一场葬礼开始
《你好,之华》的主线故事比较狗血,就是从小品学兼优的之南长大后找了渣男过得十分不如意,后来得了抑郁症自杀死了。从初中起就一直喜欢她的男生尹川因为同学会重见(见到的并不是之华)开始给她写信,而和尹川一直书信往来的实际上是之南的妹妹之华,之华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尹川。这段故事最核心的部分,比如之南的不如意和死,导演都隐去了,而是着墨于尹川和之华之间阴差阳错的书信往来,其中还包括和之南、之华的女儿的几封书信。
日式审美结合中国语境不突兀
导演把人生中最残酷的树干部分藏了起来,但观众会慢慢知道它的存在,通过呈现在外面的树枝部分,逐渐触摸到尹川和之南、之华两姐妹的初中时光。这中间的呈现过程很专注,也很有美感。能够将中国东北拍得像日本北海道一样清冷干净,归功于导演的日式审美,这种审美在中国电影中是很少见的。其实从画面到讲述故事的方式及角度,《你好,之华》都是一种日式审美,非常节制地选取一些细节来表现故事和人物,但导演的成功在于和中国语境结合得很好,绝对不会让你感到突兀,但又让你觉得和其他中国电影截然不同的一种美。
比如故事中三人的初中时光差不多是30多年前,怀旧气氛难免。几乎所有的中国导演在处理怀旧戏份的时候,都会投机取巧地使用流行歌曲以表现时代氛围。他们会非常熟练地使用时代元素,让观众很容易走进过去的时代。你可以细数,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港囧》《夏洛特烦恼》《站台》等等,凡是涉及时代元素的作品,处理方式大致相同。这是因为中国导演对语境的熟悉,知道用什么方式能最快速达成作用,但有时候快不一定等于好。
细节中的时代元素。图源网络
岩井俊二用了很慢很细的方式,在美术上的细节控制得很自然、不强调,但很明显是当时的元素,比如生病时带去的水果罐头,交流上用属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人爱用的表达方式,少男少女没有来由的心事,书信交不交的小插曲,既有时代感,又主要关注在故事和人物之上,氛围没有喧宾夺主。
信是过去年代的美好,也是对《情书》的扩充
在微信就能找到小学同学的年代,之华和尹川为何还选择用书信联系?一方面和尹川以前就爱写信给之南有关系,一方面又和之华的丈夫因为误会摔了手机有关系。之华之所以写信,也是因为尹川对于她的重要性是别人不知道的初恋情怀,这方面的逻辑基本都通顺。信是属于过去年代的美好,是岁月可以留存下来的记忆见证,这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
尹川回到母校在走廊里碰到之南、之华的女儿牵狗走过是神来之笔,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却又不至于过分刻意,从而上一辈的故事得以让下一辈了解。三代人都和书信有关系,包括之华的婆婆用写信学英语,这种联系像是中年岩井俊二对青年时期的《情书》的一种扩充,一种人到中年以后对情感的深度和广度理解不同了的变化。
岩井俊二的书信元素。图源网络
之南的儿子晨晨给死去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妈妈你好吗?我很好。”看过《情书》的人都会知道,这是《情书》里有过的问候。日本人的表达方式是对着雪山大喊,中国人的方式是把信系在小鸟的腿上让它飞走,这里让笔者很是触动。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如何无法理解大人的痛苦,他们只能学着慢慢接受。晨晨出走,从警察局出去也不愿意回家,之华夫妻两人在黑暗中追着他,一直上楼梯到一个坡上,昏暗的灯光和树影下三人瘫坐在地上,这里的画面也处理得很美,情绪又非常浓烈,不得不佩服岩井俊二的功力。
如果说本片的缺点,笔者觉得后三分之一的故事推进感没有前面好,到了之南的前夫(胡歌)那里的时候,故事在这里如果能再多一个转折,让观众对之南这个人再多一层了解就更好了。把之南的悲剧仅仅归咎于婚姻有点略显简单,如果再有一个细节能让人看到之南的悲剧性格的话,也许会更有力量。胡歌那一段的表演有点用力,给得有点多了。
最后的结尾没有像《情书》使用解开一个扣的设计,而是一种大悲之后的平静。稍稍有种缺少点什么的感觉,但也许就是这样最好。人生要面对这样那样的悲剧,孩子要在艰难中成长,当人到中年,还能追寻少年情怀,还有余力继续出发,已是无比幸运。
□表江(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