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把成绩单寄给家长是教育的倒退和迷失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考验的是学生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
这不是一件快递就能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
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就是只自由飞翔的鸟,没想到,爹妈正捏着自己的成绩单准备灵魂拷问,许多大学生觉得自己被大学深深的欺骗了。
最近,深圳大学给学生家长寄去了成绩单,而且还是包邮的,学生朋友圈顿时炸锅了:
“你们怕不怕!”
“废话勿说,我得赶紧飙车回家截胡,告辞!”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其实,大学给学生家长邮寄成绩单的做法,并非深圳大学首创。
早在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就给13000余名学生家长邮寄了一份新春“贺礼”,把本想好好过年的学生吓得不轻。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原来,国内不少高校都有寄成绩单的做法,包括中山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大学是希望施加的压力,能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他们在大学期间真正学有所成。
大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通过寄成绩单的做法,却惹来了很多争议。
对学生来说,作为年满18岁的成年人,大学未经学生允许就私自寄成绩单,是否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对家长来说,是否还需要跟中小学时一样,介入子女的学习生活?对大学来说,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寄成绩单是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有学生网友表示:我会把成绩全部认真地告诉家长,我主动分享不代表我允许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往我家随便发成绩单,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且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者,不需要向家长或者监护人再像小学生一样打报告。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有非学生网友表示: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嘛,我只是觉得为什么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却是中小学级别的“学校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家长”。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不仅网友们开怼,不少专家学者也表达了对此事的质疑。
一位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在澎湃新闻的评论中写道:大学须认识到,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对自己的一切选择、作为及其结果负责。课程成绩和学分,能不能正常毕业等,大学都须让学生自己承担责任。
那么,国外高校寄成绩单是不是普遍的做法呢?
英国《泰晤士报》11月3日的文章中一位学生表示:在我们国家,未经学生允许,将已成年学生的学业信息与他人分享是违法的。大多数学校不会将成绩单寄给学生父母。不过,学生成绩可以在学校网站查询。
中国大学寄成绩单的做法,本能地透露着对父权文化的轻信,即相信中国家长会为孩子拨开迷雾,使之回归正途。实际上,许多大学生的家长恐怕连大学都没有上过,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又能高出几分?
心理学界传奇人物哈里斯写过一本《教育的迷失》,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真相: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的是后天的经验,即与他人的互相学习,在学校的时候是和同学,在社会的时候是和同事。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东西,就是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大学生,成长的真相其实是一种背叛和告别,背叛原来的家庭环境,告别原来的朋友,不断试错,塑造全新的自己。
大学依然迷信父母监管的思路,无疑就是在扼杀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成长,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倒退吗?
二
今年以来,中国大学“严出”的紧箍儿日驱渐紧。
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发话了: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
2018年11月1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教育部表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
不少高校已经率先落实。华中科技大学的18名学生,因为学分不达标,从羡煞人的985本科,转成了专科毕业。云南大学220人因为学分未修满等原因无法按时毕业,还有6名学生被要求退学。华南理工大学则对582名学生作出学业预警,64名学生被学业预警及降级试读……
不仅有“严出”这道紧箍,平时的教学管理也严格把关,南国的深圳大学有寄成绩单的王炸操作,北国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则有封寝的大招。
眼下天气渐冷,黑龙江齐齐哈尔最低气温已逼近0℃,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上午7:40~9:40实行封寝制度,因为有些学生不愿上课,有时候第一节课会旷课,以没课的名义在寝室待着不学习。
这对上午一二节有课的同学没什么影响,吃个早饭正好去教室上课,而一些没课的学生简直要哭了,只得去图书馆、网吧或食堂屯着,因为东北忒冷,外面浪不起啊。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
实际上,大学生也不希望大学过得浑浑噩噩,在与学校对严格要求成绩上,意见是一致的。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学生支持大学“严出”,也就是支持学校提高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不反对带紧箍,反对的是瞎念紧箍咒。
要做好本科教育,不是通过寄成绩单就能解决的,关键是要看大学课程、高校体制、教育改革会有哪些突破。
在大学课程层面,到底是学生不上课呢,还是教师不好好教?
事实证明,教的好的老师,课堂参与度也高。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的天啦,境界阔大,把宇宙都望穿了。
虽然普通话不标准,戴教授却用自己的“魔性”讲课获得了学生的欢迎,被称为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
图片来源:梨视频截图
另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填鸭式的教学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同校小师弟,上了学校4年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完前两年中国大学本科基础课程后,通过托福考试,进入后两年美国大学教育课程。
他发现,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讲课模式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做presentation,也就是演讲。同学们就一个观点,组织论证,并与老师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为此要提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预习。
与此同时,考试只占总分的30%,平时课堂表现占70%,连班里最懒的、整日宅宿舍打游戏的哥么都“出山”了。
而且,小组是团队合作,偷懒的人只会拖团队的后腿拉低所有人的分数,连最不要脸的同学,都开始对着镜子叽里咕噜练习英文口语了。
在高校体制层面,到底是老师不好好教课呢,还是没法好好教?
大学老师也很炸裂,既要好好写论文,也要抓好教学。再好的老师,也无法通神,既能妙笔生花,又能口吐莲花吧?要集中精力搞教学,首先要给老师松绑。
其次要防止老师当甩手掌柜,建立学业预警机制是可借鉴的措施。出自江西理工大学实施的“学业预警”制度,通俗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通过这种“警示”,学生能及时查漏补缺,老师也能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加强互动。
在教育改革层面,教育模式一直存在着某种错位和迷失。曾经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写过一本《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学校教你的可能是错的。
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校园里的“狂鸭”和长颈鹿:
那些名校的学生,你看得到他们亮瞎眼的简历,却看不到他们的空虚和焦虑,如同湖面上优哉游哉的鸭子,两只脚蹼正在水底下拼命地狂扒。
他们学习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是为了战胜别人。就像长颈鹿,为了互相竞争,头颈变得越来越长。
他们都是“囚徒困境”中的囚徒啊,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说,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成绩、学位完全无关,只与自我的觉醒有关。而这种觉醒,大学生必须自己悟出。
大学似乎已经忘记,对大学生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
回到深圳大学寄成绩单这件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考验的是学生素养和教育管理水平,这不是一件快递就能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