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国治贫”系列报道之《海雀的脚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扶贫领域改革,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贫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6万多个贫困村脱贫,153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为“脱贫样本”。“大国治贫”系列微视频遴选10个脱贫样本,展示中国扶贫的智慧、奇迹和贡献,三年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将首次整体消除,新的中国奇迹将再次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v.cen.ce.cn/video_info/2018-11-7/1541562198155.json,553,450历史的车轮缓慢却又不停转动,驶到了2014年。这一天,在海雀,93岁的苗族老人安美珍和往常一样,要给家中饲养的几头猪和牛添加饲料。家里的其他人正在山上,给长势良好的红花、半夏等中药除草施肥。家里去年杀了两头年猪,“这几年好的多了,生活又好,专门吃米了,我一年比一年好。”安美珍说道。
现在样样都好的安美珍,三十年前,可是连这样的想法都不敢有。在1985年,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的报道中,她已经饿得只剩下干枯的骨架支撑着脑袋。正如报道中所说,这一年的海雀,差不多是家家断炊,户户缺粮,迅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这一年,海雀的脚步,已经注定要踏上与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不同的另一段征程。
同一天,海雀村委会主任文正友提着镰刀出门,到山上的林场里去巡查。这片总面积一万三千多亩的林场,是他父亲文朝荣一生最得意的杰作。文正友所说的父亲,正是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二十多年前,正是他带着全村人,奋战在海雀的33个山头之上,最终造成了这片林场。如今,这片树林的大多数树木都已经可以砍下来修房造屋了,而海雀村那些曾经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杈杈房,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村里百分之百的农户,都完成了这种既有黔西北建筑风格,又融入了苗族文化特色的民居改造。
海雀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加上海拔高、气候寒凉,农民种植技术低下,经常是种一坡,收一箩。而山上的树木又不能砍下来,变成粮食和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现有土地上提高单产,解决吃饭问题,同时转变种植观念,提高土地经营收益,又成了摆在海雀人面前的一道艰难考题。
面对这个考题,海雀人再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们首先在贫瘠的土地上覆盖上了白色的地膜,接着实施石灰改良土壤,大力推广种植绿肥。这一系列科技措施的实施,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之后又在过去的苞谷、洋芋和荞麦地里种上当归、半夏、云木香等中药材,也因此使海雀朝前的脚步又加快了几分。
如今的海雀,村庄里稼穑涌动、农茂粮丰。让海雀人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年,他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这种艰苦探索和实践,正在为喀斯特岩溶山区致富脱贫提供一种经典范式。
截止到2017年底,海雀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680元增加到8493元,贫困人口从91户360人减少至4户14人,贫困发生率从44.3%下降到目前的1.6%,实现贫困村退出。
风起处,鹰盘旋,云飞扬。古老的海雀,年轻的海雀,在喀斯特岩溶山区,正迈开新一轮铿锵有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