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要人物,突发疾病离世
他的研究领域在深空,在他的凝视中,嫦娥一号、二号X射线谱仪和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陆续步入太空。他曾说,“终点就在那开始的地方”。可11月4日这一天,他倒在了报告台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11月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讣告:我国粒子天体物理和空间探测领域杰出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空间学会常务理事、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卫星系统副总指挥王焕玉因病于2018年11月4日17时12分在合肥逝世,享年64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的王焕玉生平特别提到:王焕玉同志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18年11月4日,他在合肥召开的“第二届射线成像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卢方军发文记录:周日(即11月4日)的北京下起了毛毛小雨,高能所院子里的路面上落满了各色的秋叶,顺着道路望过去,人的思绪就被带到斑斓迷幻的远方。这是树叶用自己的生命实现的最后辉煌。它们从树枝上掉落在地面,这时候,只需要一滴秋雨的重量。王焕玉老师(因为他在高能所当了13年的党委书记,我们都喊他王书记)就在这么一个秋雨天离我们而去了,退休返聘还不到一年。
“带走他生命的,只是一场学术报告,关于他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X射线天文卫星。”卢方军写道:“但是,我们知道,真正导致他失去生命的,却是这几十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夜以继日的努力和压力。在医院等殡仪馆车的时候,我和科大的安琦老师说,这些年来,王书记'忍辱负重',是我们高能所高能天体物理学科发展的功臣。安老师说,'忍辱负重'四个字特别准确”。
王焕玉1954年12月生于河北省文安县,1978年11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3月至2001年4月担任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原宇宙线与天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纪委书记;2003年3月至2014年10月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2018年10月22日,王焕玉在BEPC建成30周年研讨会的展板前
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焕玉长期从事高能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射线探测研究。1992年至2001年,他参加了我国载人航天神舟-2飞船空间天文分系统项目“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任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项目获圆满成功。自2003年起,他一直领导探月工程X射线谱仪、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有效载荷和地面应用系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硅阵列探测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天宫二号伽马暴偏振探测仪等项目的研究和研制。
“他领导开展的月球X射线荧光探测是一项开创性科学工作,在我国尚属首次。在国外封锁、国内缺乏参考资料,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制成功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X射线谱仪和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仪器的领先水平,并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和一批重要科学结果,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为探月工程和行星科学探测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卫星工程中,他担任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卫星系统副总指挥兼有效载荷总指挥,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实现了我国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零的突破。目前,慧眼卫星在轨运行正常,所有技术指标满足要求,已经获得丰硕的科学成果,其中首批成果已经在国际主流天体物理杂志发表”。
由于学术贡献突出,王焕玉获得多项奖励: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荣获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荣获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2011年和2015年,因在嫦娥二号卫星X射线谱仪和嫦娥三号卫星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项目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1月,王焕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4日以来,王焕玉的学生、好友发表了多篇悼念文章。
王焕玉的学生彭文溪写道:吾师今突发心梗,倒在了会场,虽经医院竭力抢救,仍无力回天,他永远地离开我们而去了。今有同事先于我电话告知病情,心里便隐隐不安,后噩耗传来,心里那一点点希望都落空了,只有无语的心痛,至今无法平复。前日吾师尚和我讨论将来工作之事,岂料这一别终成憾事。
“回忆起十四年来,吾师教诲照顾,并肩作战,音容笑貌尤在。多少个项目都是他顶住压力,带领我们年轻人,熬过多少个夜晚,忍过了多少次病痛,才换来了现在的成功。每次见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和我们一起在旅途中奔波,都倍感心疼。本以为他去年退休了,可以好好休养了,谁又能料到今天。此刻我仍不能相信,不敢相信,备受尊敬赞誉的老师就这样地走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新乔写道:我从2003年入所就认识王老师了,读研期间在所里的一些学术活动当中,经常能见到时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的王老师的身影。我想,在很多人的眼中,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蔼、友善、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他永远都是面带微笑地与每一位同事、同学打招呼,他好像认识所里的所有人,他的微笑令人感到非常的真挚而温暖,充满了亲和力。他也是我在食堂碰到次数最多的所领导。
李新乔回忆:航天项目不比地面项目,有高风险的特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高风险就意味着作为指挥的王老师要承受巨大压力。而我们这支航天队伍,是在原来参加过“921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队伍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有航天经验的骨干只有寥寥几人,而王老师自己就是这几人中的一个。在做“九新”分析的时候,我们这支队伍几乎把“新”都占全了,每增“一新”就增一分风险,怎样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摆在王老师面前的问题。
李新乔称:为此,王老师的关注点渗透到了“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在重重压力之下,每逢遇到问题,王老师永远都是亲临一线,事必躬亲。而在受到各级领导催进度、归零的时候,王老师却每每都是那个忍辱负重、承受最多的人。他白天是所领导,吃完晚饭就是项目负责人,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到深夜,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
建所以来,高能所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粒子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了许多高技术产品,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王姝 校对 郭利琴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