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否可能?

日期:11-06
谢有顺文学粤港澳大湾区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否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在11月4日的首届粤港大湾区文学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会议在暨南大学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即9+2城市群: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2017年进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成为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之后的第四大湾区。但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更多在经济层面,而文学层面的大湾区有何意味?粤港澳三地是否可以在深度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在未来形成具有某种特质的文学派别呢?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何所指尚未明确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到底是什么?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认为,从文学的意义来说,如果仅仅把生活在9+2城市群这一区域的作家和作品叫做大湾区文学的话是没有太多实质性意义的。他认为大湾区文学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目前来说还没有清晰的界定,还处于破题的阶段。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提法有前瞻性,是一个未来主义的概念。尽管对于这一概念里能装什么,他也不甚了了。但他喜欢这个概念,因为中国文化的强项是向后看,讲述悠久的历史,对比之下,美国文化充满着前瞻和未来主义的色彩。

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谈到许多人关于“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的困惑,在大湾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怎么建构都还没有特别清晰规划的情况下,提倡大湾区文学是不是为时过早。

此外,朱寿桐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大湾区的文学生态。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学,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地区在特定的时空里面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但对于文学生态关注得不够。比如在澳门,各个社团都可以向政府或者向企业申请出版资助,可以较容易地出版作品。这样的一个生态就是非常好的。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挖掘历史还是深耕现实?

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认为,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时候,应该重视这片土地自己的文学传统。而文学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不认同熊育群的观点,他认为更应该重视它的未来。他认为广东省对于中国的贡献,在于从清末以来的现代文化。“我们整个广东省在这100多年都是领风骚的。”他说。

在谢有顺看来,如果不强调现代文化,就埋没了岭南文化的优势。“好比深圳应该讲这40年怎样贡献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怎样容纳了不同的文化在这边激荡,它究竟产生了一些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思想的方法,就是我们怎么样通过强调现代文化,真正的把岭南文化这个局做得有特色,做得在中国的文化里面与众不同。”

同时谢有顺认为,重视文学空间的开创,其意义在于,在作为地理概念、政治概念的粤港澳大湾区之外,有可能存在一个文学、审美和艺术的大湾区。“借此认识到很多的人群、新的经验、新的生活,那些不被辨识的经验和无名的经验。”谢有顺说。

王晓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基层党建等工作 深化民企服务 上海建立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