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海淀区走出一条特色创新之路——“探索者”再出发
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北京市海淀区曾诞生了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海淀区始终扮演着“探索者”角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海淀见证了我国科技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缩影。”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说,“当前,海淀正在以创新型经济为引领,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为总抓手,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的新局面、新气象。”
改革创新的基因烙印
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关村创业第一人”的陈春先开启了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之路。自此,中关村便与创新创业紧紧相连。此后,俞敏洪、张朝阳、李彦宏等企业家辈出,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沿。2017年,海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万美元,已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永葆改革创新的活力是海淀独特的文化,是如同中关村大街上“生命”雕塑一样的基因烙印。在创新发展的历程中,海淀区委、区政府既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探索者和推动者,更是全程陪伴的“合伙人”。只要科研人员和企业有需求、市场有需求,海淀都会积极顺应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创造最优的条件和环境,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2015年9月,海淀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创业者杨威只向工商部门提交了一份申请材料,就领取到了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大大简化了登记流程。
“不用去工商局,更不用排队。从在线申报到拿到电子营业执照,只用了两天。”2016年11月,北京智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北京首份电子营业执照,如今提起“足不出户办执照”的便利,公司行政经理李静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式”负责人王宁告诉记者,今年7月启动“一窗式”改革,海淀区政务服务办将9个委办局分散设立的17个专业办事窗口整合为6个综合服务窗口。截至今年9月底,海淀区29个街镇中有8个启动了“一窗式”改革工作,今年年底,将实现公共服务和民生事项全入驻。
此外,为更好鼓励创新创业,构建“创新合伙人”关系,海淀区还出台了“创新发展16条”及77条细则,推动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为推动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启动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推出“科技金融15条”;“胚芽企业培育计划”扶植优质初创企业长成“参天大树”……
打造园区“升级版”
为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海淀区在产业布局和引导方面不断向创新环节的前端和顶端发力,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涵养高精尖产业发展。
不久前,由清华大学、盖茨基金会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完成了入驻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后的首次亮相。这是一家独立运营、非营利性质的全球公共卫生与药物创新机构,更是国内科技领域首个由外资参与设立的民办非企业性质科研机构。首席运营官陆漫春告诉记者,这个摆脱企业逐利性的“世外桃源”,已聚集起一批一流新药研发人才,并已独立或联合顶尖机构针对结核病等重点疾病开展了十余个项目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这样的创新实验室和新型研发平台“扎根”海淀。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柔性电子国际协同创新实验室等新型研发平台逐步落地,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将在这里诞生。
研究平台越来越高端化,海淀区内产业园区也不断上演着吐故纳新的华丽转身。位于北京西四环的西郊汽配城摇身一变成为“高大上”的现代化综合办公园区——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成为中关村海淀园军民融合战略布局中的“核心”。
从1990年到2017年,海淀区经济总量增长523.5倍,年均增速26.1%。尤其“十二五”以来,海淀经济总量和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稳居北京市第一。以新技术、新制造、新消费、新金融、新资源、新文化为主要支撑的“创新型经济”,在海淀崭露头角。
用“城市大脑”治理城区
海淀不仅有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更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城区。为尽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海淀正在尝试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关键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类人脑城市智慧建设,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做到扁平化、一体化指挥协调。
全区共建共享共用的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是海淀“城市大脑”建设的“先遣队”。目前,作为“城市大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淀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建设基本完成,800余部具有智能化抓拍功能的摄像机“值守”在全区环路、快速路出入口。
有了遍布城市路网的“眼睛”,各类车辆通行信息,车牌、辐射颜色等车辆数据不断汇聚而来,构成“城市大脑”的“视觉中枢”,并能借助“以图搜车”、车辆通行规律分析等功能,提升车辆动态管理效率。
未来,海淀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城市大脑”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台。逐步用各类探头实现对公共区域人、车、物的动态感知和全面分析,应用于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交通管理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以数据为支撑,以服务创新为导向,打造精治、共治、法治的创新城区治理新模式。
“创新在引领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引领城市全面发展进步。”海淀区区长戴彬彬告诉记者,未来的海淀,在技术供给上将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创新;在产业供给上,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立足于“科学”+“城”的理念,从“园区运动”走向“城市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