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湾和大陆的距离,还有多远?
猜猜哪个是岛妹
“侠客岛的岛友们大家好,我是胡德夫,我写了两本薄薄的书,我写了我们的岁月,写了台湾的故事。但是,这都不如你来看看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地方,就像我常常来看你们一样。”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段话。今年年初,侠客岛专访了台湾高山族的民谣歌手胡德夫。采访结束后,他说出了上述话,戳中不少人的泪点。
能戳中泪点的当然不只是胡德夫。
最近,岛妹参加了一场由两岸媒体共同组成的联合采访活动,在与很多台湾资深媒体人畅谈的同时,也听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台湾资深报人,在听闻岛妹几乎看完了台湾已故导演杨德昌的所有电影后,感慨道“台湾做得还不够好,我们愧对很多大陆亲人的喜爱”;另一位在大陆25年的台商则对记者感慨,如今“去台湾成了探亲,来大陆才是回家”。
毋庸讳言,近两年来,大陆和台湾在官方交流上有些紧张,但在官方之外,大陆和台湾的民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有爱”。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真切感受到,两岸人民对于彼此生活的关切,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一)
上周六,岛妹在侠客岛的微博平台发了一个有奖竞答,猜下面这个常见于台湾南部的“电音三太子”视频是在哪里拍的。粗粗统计了一下,总共有近百人评论,有说在台湾,有说在福建、广州,甚至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但在给出明确提示之前,就是没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苏州昆山。
其实,不仅是大陆网友不知道,就连在场的台湾媒体也说,“难以想象,除了福建以外,大陆竟然还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有这么专业、‘完全不输台湾’的三太子表演”。
大家都知道,昆山素有“小台北”之称。截至目前为止,台湾前100名的制造业企业有70多家在昆山投资,2017年台资企业更是贡献了昆山60%的GDP。可以说,在昆山连续13年稳居全国百强县之首中,台资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反过来思考,台资之所以愿意在改革开放之后来到昆山,并且一直久居于此,除了优渥的政策,不正在于当地所能提供的精神关怀吗?
上述的电音三太子如是,坐落于昆山城东、如今供奉着大陆最大的妈祖的慧聚寺更如是。2005年,有感于在昆的台商难寻精神寄托,国台办特批昆山重建慧聚寺,从台湾请来“妈祖”,以供台胞寄托情思。如今,慧聚寺已经成为当地台胞慈善、祈祷、交流的重要精神家园。
当然,故事还可以说很长。26岁的台湾姑娘吕家男,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大陆应聘,成为昆山当代歌剧院的一名昆曲演员;来广州经商二十多年的“台二代”张华,称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就是接收台湾大学生来大陆实习;而他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则称自己最喜欢大陆,因为可以看到《甄嬛传》。
张华与双胞胎女儿在广州塔
小时候很喜欢读史铁生的作品,他在《病隙笔记》中写道,“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现在烂俗的网络流行语还喜欢说“吾心安处即是乡”。对于在大陆的台胞们来说,这些都是再贴切不过的表达了吧?
(二)
台湾有一本书,窃以为可以看作是大陆了解台湾的入门书,叫《我们台湾这些年》。如果单从艺术造诣上来说,这种近乎“流水账”式的文章恐怕很难在读者心中荡起什么涟漪,不过,其中一些看似絮絮叨叨、不成体系的故事,却也不乏趣味。
比如,作者写道:蒋经国时期的台湾指望被大陆了解,于是在气球下悬挂了许多器物随风飘过海峡。书里说,“如果风向算得准,可以飘到湖南甚至四川”。而时隔很多年之后,书中的“我”,90年代去到北京,目瞪口呆:路很宽,高楼很多,“与想象得完全不同”。
这里面的情绪很让人感动。不过,时代的巨轮在转动,这样的故事无疑也终将成为历史。根据国台办的统计数据,2017年两岸经贸往来已经达到了1994亿美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11.3%;同期,台胞赴大陆超过587万人次,累计超过992万人次。2018年上半年有270万名台湾民众前往大陆,同比增长4.1%。
截至今年9月,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宁波,已经有2600多家台资企业,实际利用台资77亿美元。这当中有11家台湾制造业百强公司、45家台湾上市公司。而在台的宁波籍台商及后裔蒋孝严、洪秀柱、毛治国等,更是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
以前常常有媒体炒作“大陆人在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台湾,台湾人在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大陆”,但在这次的采访交流中,几乎没有人认同,如今大陆和台湾在民间还存在沟通障碍。
说清宫剧?湾湾人民可能比你还了解《如懿传》《延禧宫略》。说综艺?《我是歌手》《这就是街舞》《偶像练习生》,哪档节目里没有台湾艺人的身影?关心电影的岛友可能更会知道,在今年的台湾金马奖入围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中,大陆作品和大陆导演几乎占到90%。
在广州街头,可能你随便进一家奶茶店、一家蛋糕店,就会发现它的老板是来陆创业的台湾年轻人;在宁波“小外滩”,可能你不经意听到的乐队演奏,就是来自台湾的小哥哥小姐姐……
“如今大陆每一年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第三高的电视塔‘小蛮腰’、贯通珠三角的港珠澳大桥、时速达350km/h的高铁……就连外国人都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台湾年轻人为什么不呢?”一位台湾资深报业人说。
(三)
那么,反过头来思考,我们了解台湾吗?
从小,我们就知道“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生们都是在综艺《康熙来了》、偶像剧《流星花园》《薰衣草之恋》长大的;男孩子们则更多地喜欢台湾早期的武侠《跃马江湖道》,还有早期的民谣歌手罗大佑等。当然,类似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这些歌手,更是几乎所有80、90后的青春。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在大陆经济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台湾经济却日渐萎靡的时候,“台湾人嘲笑大陆买不起茶叶蛋”“大陆产妇不坐月子”“台湾人在深圳火车站吃泡面引起围观”,成为妇孺皆知的梗。
如果只是单纯调侃倒也还好,但长期传播这样的梗,无疑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形成对台湾人“无知”“落后”的刻板印象,比如对自己发展快速而产生的傲慢心理。而傲慢与偏见,是人类交往中最可怕的两种心理。
我们常说,要与台湾同胞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要促进心灵的契合,无疑也需要避免傲慢和偏见,推动尊重和互信。
还是史铁生说的,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我们呼唤一片记忆的牢笼以外的天空。
文/雪山小狐
台湾孩子在打鼓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