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创新驱动东莞教育,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院士校园行”活动启动
■谢先德院士来到东莞外国语学校给师生带来“天外来客——陨石和陨石撞击坑”的主题讲座 学校供图
昨日,“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院士校园行”活动启动。共有18名院士受邀,于本月1日至3日,为我市大、中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分享。其中,包括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4名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上万名师生感受科技魅力
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近年来,东莞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各地迅速反应。一方面,抢抓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人才、创造人才。东莞转型发展需源源不断注入人才活力,其关键之一在教育。东莞,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公平、均衡、优质、创新、共享”,是我市教育事业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
这次院士校园行,院士们结合个人成长和科研经历,与学生们以座谈交流、科普报告、励志报告等形式,或讲述自身所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或以自己为例,讲述为人治学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青少年视野,勉励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志存高远、报效祖国,为我市上万名师生带来精彩的科普盛宴和人生讲座。
新时代催生变革之花
立足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纵观东莞教育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传统应试学习已难以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相匹配。唯有不断创新,方能培养新时代人才。东莞教育,嗅到“先机”,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坚持创新取向,积极培养学生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在东莞教育领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案例,不胜枚举。29所创客教育学校设立,中小学生实现在校园内动手操作,感受科技魅力的梦想;“赢在东莞”创新创业大赛持续举办,是我市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专业学科建设,鼓励培养年轻人热爱科学的举措。另外,支持高校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支持在莞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合作,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专家联动强化校园科技教育
尽管在多方努力下,我市科技教育工作步伐加快,取得初步成效。不过,由于科技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力度和速度还未能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充分耦合。补短板、促提升。此次院士校园行活动,18位院士高屋建瓴,从传统生产到智能制造、从天外陨石到海洋开发利用,从重视听觉关怀到关注传统中医药与大健康……每一场报告会,都是一次科普行。对未来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科技教育知识的吸收,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忆过往,四大发明为之惊叹;看今朝,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展未来,我辈少年当自强不息。院士校园行活动,对东莞师生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力量,我市已有学校提前对学生开展科学专题培训会议,并让学校德育处以国家、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重视为话题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争做高科技人才”的引导和教育,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大国风范和大家风范。
院士声音
假如今天你的环境不好,一时看不到出路,希望你不要灰心。相信社会总是在发展和变化中,要积极准备着,等待机会的到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数学家石钟慈
我们身边的半导体,未来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除生活中常见的手机、计算机、家电外,通讯、虚拟现实、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航天航空、导弹火箭等,几乎每一件高科技产品,都有几个乃至成百上千个芯片。可以说,半导体是电子学和光子学材料的核心,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秦国刚
产品是制造对象、制造目的、制造结果和制造的中心,实施产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树立两个观点,即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观和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制造科学发展观。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熊有伦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去做家务,但我认为家务是一个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这是一个需要逻辑、技巧和思维的工作,同学们不要惧怕做家务,要主动去做,还要多多思考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药理学家唐希灿
东莞属于珠三角重要城市,也是倡导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这一次也邀请了很多香港的院士一起来到东莞,为了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出谋献策,对东莞科技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方面支撑,给东莞发展有所助力。同时,希望东莞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得更宜居,更健康,更生态,为东莞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
广东人敢为人先,大家要敢拼敢闯。你们看,我这个小个子也能设计出高塔啊。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专家江欢成
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就要认真去做。师生们要有鹰的理想和牛的精神,树立人生目标,通过勤奋去实现目标。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焕彬
(记者 张理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