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上的芭蕾”不该被误读 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落幕

日期:11-01
艺术体操体校陆叶

原标题:“地毯上的芭蕾”不该被误读 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落幕

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近日在虹口体育馆落幕,来自8个区的92名少女用独特编排和出色发挥,展现了这项最具观赏性奥运项目的魅力。在很多人看来,从事艺术体操的女孩子体型苗条、气质出色,因此这项被誉为“地毯上芭蕾舞”的运动,应该不愁市场热度。然而,上海的艺术体操人却清醒地意识到:谋划未来,这项运动还须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参与。

投入大周期长考验耐心

艺术体操成才周期长:孩子一般从5岁开始练,起码8年后成才。同时,它的投入也很大。

上海市体操中心办公室主任陆叶曾担任上海市艺术体操队领队8年。她说,艺术体操项目的场地和资金有很高的门槛。艺术体操有向上抛球、圈等动作,训练馆层高必须在6米以上;地毯面积是15×15米,价格不菲。“你看这次参加市运会的小队员比赛服都很漂亮,这样的比赛服一般要1500元一件。国家队的比赛服质量更高,要8000至10000元一件。比赛用球要800元一个。这些都是易耗品,并不是一次性投入。”

在传统竞技体育思维下,那些投入小、见效快、金牌多的项目更容易被青睐,而像艺术体操这样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项目,容易“遇冷”。显然,艺术体操的普及推广,需要体育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具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

专业队遭遇俱乐部冲击

上海是全国艺术体操的传统强队,始终位于前三甲。中国国家队目前也有上海输送的优秀选手。不过,如今,申城艺术体操人才培养模式走到了专业化和普及化难兼顾的十字路口。

本次市运会,长宁、浦东、徐汇等代表队都是传统的少体校培养输送人才模式;虹口、黄浦、宝山等代表队则采取购买俱乐部服务等多元化人才培育模式。在全市16个区中,目前有8个区组建艺术体操队参与市运会,比上一届出现增长。陆叶介绍,艺术体操专业运动员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对身材比例近乎苛刻,比如腿长必须长过上身11厘米以上。沪上坚持开展艺术体操三线培训的区不多,加上专业队选拔要求逐步提高,少体校开始出现艺术体操“招好苗子难”。与此同时,沪上这两年涌现社会化运作的艺术体操俱乐部,机制灵活,也没有太高的门槛,得到不少孩子的喜爱。少体校专业队模式开始遭遇市场化社会俱乐部的冲击。

陆叶认为,少体校的精英型和俱乐部兴趣型的模式截然不同。“如果我们觉得你是好苗子,进入少体校进行业余训练,家长不用花一分钱,但一周三次的训练必须风雨无阻。社会俱乐部是有偿训练,家长花了钱就是上帝,总体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训练时间难有保障。”

希望吸引更多本土人才

由于艺术体操教练人数少、进入门槛高、专项要求严,广纳生源的社会俱乐部只能向传统少体校“分羹抢人”。“少体校的艺术体操基层教练一个月收入约5000元,但他们去社会俱乐部带教一个月可拿10000元。”一名圈内人士坦言,这让一些年轻教练思动,“但不可否认,更多的基层教练依旧兢兢业业地坚持奋斗在第一线,支撑他们的是责任感,是一份为上海培养人才的初心。”

不过,社会化的艺术体操俱乐部不应该被看作“洪水猛兽”,它们是能够一起做大市场蛋糕和商业价值的“合作伙伴”。在一家体育媒体管理岗位任职的顾女士,当年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把4岁女儿送到一家艺术体操俱乐部,“当时还有马术、高尔夫等项目可选择,最后为女儿选择艺术体操是因为觉得这项运动兼具体育和艺术的优点。”陆叶认为,家长不该误解这个项目。“不要把进专业队想得那么可怕,训练肯定艰苦,但这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我们希望吸引更多人才。”

进博会官方小程序发布为嘉宾提供展会导引服务 山西省安排部署今年秋粮收购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