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诺奖得主、30余位院士云集 “最强大脑”助上海进军全球科创中心

日期:11-01
产业化科学家光子

原标题:26位诺奖得主、30余位院士云集 “最强大脑”助上海进军全球科创中心

见习记者沈玉姗上海报道

“一次精彩的盛会,科学家们分享了各自的深刻洞见,我们也看到了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情况,比如最新的光学探测和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10月31日,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闭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说。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诺奖科学家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科技盛会:26位诺贝尔奖得主、多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世界著名学术奖项得主、3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和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汇聚在此,就全球领先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展开了一场“最强大脑”的思想交锋。

上海市长应勇在开幕式上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将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作为具备“海派”开放创新文化的全球科创中心,上海将如何激活各界顶尖科学家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转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打造大科学设施群

在论坛首日举行的“光子科学与产业论坛”上,包括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等物理诺奖得主和潘建伟、张杰等中国两院院士内的中外顶尖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代表围绕光子科学等尖端科技和产业化问题展开讨论。

上海大力部署光子科学可追溯至十多年前。2004年开工建设、2009年建成使用的“上海光源”投资超12亿元,是全球性能领先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能源、环境、材料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实验平台。今年4月,硬X射线电子激光装置(XFEL)获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单体投资90亿元,是中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为何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

“在产业方面,以微电子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必将会达到其物理极限。根据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和纠缠特性,其计算能力相比经典计算机具有无法比拟的数据存储与处理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赛娟在会上表示,发展光量子信息产业,将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比如,超强超短激光可用于研制治疗癌症的激光质子刀,解析一个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再以年为计时单位,最短只需2分30秒。上海光源因此成为了基础研究的前沿战场,已服务全国500多家单位的240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实验用户超过4万人次,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装置性能,都位列国际同类装置中的第一方阵。

应勇在会上指出,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将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子科学等领域的大科学设施群。同时加强创新布局,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发起和参与实施一批大专项、大计划,力争在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实现重大突破。

2017年底,上海市启动硅光子等四个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今年7月,硅光子专项取得阶段性突破,预计年内我国第一条硅光子研发中试线将在沪建成,从而打造硅光子芯片全产业链,解决技术“卡脖子”的历史难题,摆脱对国外光通信芯片供应商的依赖。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难题来说,基础研究可能是唯一且最有效的解决途径。”罗杰·科恩伯格称。

科学社区助力成果转化

本届论坛的一大重要成果是在上海临港启动国内首个世界顶尖科学家“WLA科学社区”。该社区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和临港地区联合成立,致力于把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科技原创资源,注入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临港地区,并与中国广大的应用市场对接。

WLA科学社区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思想板块、实验室板块和技术转化板块。思想板块包含科学家工作区等区域,是科学家的思想原创地和发源地。实验室板块则是科学家思想的技术孵化地,实现从0到1的根本性变革。技术转化板块涵盖科学社区技术银行等七大功能区,是科学家思想从1到N的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地。

“从有一个想法到真正做出来,中间的距离很远,风险也很大。如果政府能推一把,通过建立一些配套措施和相关机构,哪怕只是帮助做出一个Demo,对于很多的基础技术转化将是极其重要的。”在上海交大教授、思必驰首席科学家俞凯看来,旨在帮助科学技术成果真正转化的实验室是社区中最特别的板块。

遵循“科学家主导、政府支持、地区搭台、市场主体、专业运营”的基本原则,社区将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基金服务等,努力做到“引进一个顶尖科学家、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实现原创效能”,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科技转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于10月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位,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上海地区R&D经费约为1205.2亿元,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达3.93%。

不过,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比如基础研究(5.5%)与发达国家水平(15%-2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与美国相比不尽合理。要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资源配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基础科研需要大量经费支撑,政策制定者如何规划经费投入和资源调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的建议是,应由市场经济发挥作用。

“大量科研成果出自产业界,真正的专家来自企业内部,以及与之密切互动的高校科学家和政府机构人员,他们能够识别出机会和资源、明晰政府是否该为此买单。”萨金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我想了解(在线)支付系统,我会第一个问蚂蚁金服的员工,他们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切。”

核心科技引领制造 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