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东良与壁画深情“对话”26年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赵梅)26年前,痴迷壁画的徐东良被吐鲁番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他从一个临摹壁画的青年,成为守护壁画的传承人,“这些石窟壁画,很多年以后或许会因自然因素侵蚀而慢慢消失,我想把它们全部临摹复制下来,让它们‘永久留存’,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的容颜,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
徐东良观察柏孜克里克石窟里的壁画。
痴迷壁画 立志画完丝路沿线壁画遗迹
记者曾采访过徐东良多次,印象中的他,圆脸微胖,穿着随性,惟一能让他善谈的,就是他的壁画了。
49岁的徐东良现在是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临摹复制壁画只是他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吐鲁番出土的古代石棺壁画、出土文书、纺织品等其他珍贵文物,也都在他的工作范围之中。
1989年毕业于长春艺术中学美术专业的徐东良痴迷于石窟壁画。他曾立志,要画完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石窟遗迹中的壁画。当年3月,他坐上西行的列车,来到了计划中的第一个石窟遗迹——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
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由于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被誉为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翘楚”。作为这里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学徒,徐东良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凌晨4点就起床画画,赶在大家上班之前,他就磨好老师们一天要用的所有颜料,“当时就想跟着老师多学一点描线、勾线、上色等临摹壁画的技艺。”
在永乐宫学习了4年,徐东良不仅学会描线、勾线、磨制颜料等技艺,还将永乐宫里900多平方米壁画临摹了一遍,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壁画临摹人。1992年,23岁的徐东良背着画箱来到自己计划中的第二站——吐鲁番。
这里最吸引他的是高昌石窟遗迹,它内容丰富,色彩斑斓,兼具东西方文化艺术特色,在国内石窟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这些历史文化瑰宝在岁月洗礼中,已斑驳古旧,“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临摹复制,它们承载的历史故事也会随之消失。”徐东良说,于是他决定不再继续自己的石窟遗迹“游历”梦想,他要留下来,为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壁画留住容颜。
坚守石窟 发现前人制作颜料的“秘密”
当年,吐鲁番的石窟遗迹中还没有照明灯,在室内临摹壁画,只能借室外的太阳光线。每天太阳一出来,他就赶去石窟,一直工作到再也看不清壁画为止。午饭大多时候他会用馕和水解决。
“每天在石窟临摹壁画的时间少则10个小时,多则17个小时。”他说。太寂寞的时候,他就和壁画对话,参悟壁画中的内容和故事。因为长时间待在石窟里,久而久之,徐东良患上了关节炎。
在长期的临摹壁画过程中,徐东良发现,有些壁画历经千年,依旧艳丽如初,前人是如何做到让颜料不掉色呢?
经过调研走访,他终于弄清,原来部分壁画中采用的颜料,来自火焰山上的矿土,把这种原材料用水泡,再用研钵磨细后,加入一些胶汁,就成了很好的颜料,“用这些颜料画壁画,历经多年都不会褪色。”
为了掌握更多颜料制作技艺,他前往当地农村,与那些老手艺人交流,学习当地传统染料的制作技术。经过不断地试验和实践,他终于成功提取了所需颜料。2009年,徐东良用提取的原始颜料,临摹复制了吐峪沟石窟中第44号窟中的壁画。
26年过去了,徐东良已对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等8座石窟遗迹中的壁画进行临摹复制,完成等比例临摹图至少在500平方米以上,更有多幅壁画临摹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2004年,徐东良带领科室工作人员与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制作申请了4项壁画、纺织品等文物修复项目,在项目实施的十余年里,他攻克过数个文物修复技术难关,和科室工作人员共修复了3000余件文物。“他为吐鲁番文博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吐鲁番文物局负责人对徐东良做了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