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成合作社成空壳,“官民配合”套补贴该严查
▲图文无关。图为来宾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采摘成熟的百香果。 图/新华社
当前,合作社在农村到处可见,很多村还不止一家。东部某镇拥有20多个行政村,但是大大小小的合作社有近130家,平均每个村有四五家合作社。然而,据半月谈记者调查,近130家合作社中,仅有少数几家比较成功,80%以上都属于空壳合作社。而这些“空壳”存在的意义,很多是为了帮助地方应付考核、套取补贴。
国家鼓励成立农业合作社,初衷是要解决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原子化、分散化的问题,以期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扩大农业发展规模,更加有效地连接市场,既提高市场议价的能力,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可惜,八成以上合作社沦为空壳的事实,说明这部“好经”显然是被念坏了。
很多合作社沦为空壳,并不能说明合作社这种模式无效,只能说明多数合作社并没有真实的“合作”意愿,而变成了权力作用下强扭的瓜。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与其他包装政绩的弄虚作假没有区别。
▲图文无关。图为来宾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护理金丝枣。 图/新华社
某些地方和部门考核基层部门时,经常要求成立多少合作社、农民入社率达到多少等,为了完成考核,很多地方因此突击成立合作社、虚报合作社人数规模。而且,成立合作社在很多地方是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的,当然“不干白不干”。
更何况,成立合作社的造假门槛实在太低,找到那些搞点养殖或者做点生意的“大户”,再随便拉几个人就可以成立合作社了,有些村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入社,好像那也没什么关系。只要牌子挂起来了,后面如何经营就不管了。只管办,不管经营,不了了之。
于是村民“挂牌”领补贴,官员“靠牌”表政绩,各得其所,心照不宣——只可怜了被浪费的补助资金和被欺骗的上级领导。
发展农业合作社需要基层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但更要尊重当地实际情况,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市场的力量。某些基层官员,一拍脑袋就给设想出一个产业,然后不管不顾地执行,美其名曰产业扶贫,结果往往是不好的。
同样,越是自发成立的合作社,才越有可能发展得更好。鼓励不等于包办,更不等于弄虚作假。
要防止弄虚造假,改变考核方式很重要。八成以上合作社沦为空壳,主要因为权力弄虚作假,成立了很多名不副实、纯为凑数的合作社。背后的关键在于,考核方式很粗糙,只考核数量,而不问质量,只管名义上成立,不管后续的经营。要改变合作社空壳化,考核方式必须更加精细。
动机不纯的空壳合作社,只会败坏合作社的外界观感,连累那些真正在好好办的合作社,让本来有兴趣参加的人也了无兴趣。成立合作社,不是形式主义,不是表面文章。如果只为凑数,那样的合作社,非但不能通过考核,反而应该严厉问责。要让合作社不再空壳化,必须舞好政绩考核指挥棒,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弄虚作假者受益。以此套利者,也应受到追惩。只有这样,才能止住“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舒圣祥(媒体人)
编辑 孟然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