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条过江隧道连接番禺洛溪

日期:10-31
珠江海珠枢纽

原标题:3条过江隧道连接番禺洛溪

沥滘片区交通图

大洋网讯 昨日下午,第三届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备受关注的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会上获得通过。这里是珠江后航道20公里岸线的黄金地段,是广州新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滨水区,还是海珠区三大发展极中的“一湾”。

根据规划,在现有及在建的4条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待区域交通规划稳定后轨道交通线路还会增加,将有两座枢纽站点;同时规划建设3条过江隧道向南连通番禺洛溪。

市规委会主任、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主持会议。

定位:城市中轴线滨水生态、科技创新集聚区

整个海珠创新湾西起洲头咀公园,东接琶洲地区东部,紧邻生物岛和大学城。滨水岸线20.5公里,与珠江前航道构成海珠滨水闭环。沥滘片区位于海珠区中南部,是海珠创新湾中段,是海珠区南部重要的门户区域,现状建设以旧村为主。北至海珠湿地,西至大干围,东达华南快速路,南侧以海珠区行政边界为界,主要涉及南洲、华洲、瑞宝3个街道,三滘村、沥滘村两条城中村。现状总人口18.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2万人,流动人口13.1万人。

海珠创新湾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广州“三大战略枢纽”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同时是“一江两岸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海珠区建设岭南创新岛,重点打造“一区、一谷、一湾”三大发展极,形成黄金三角。一区,琶洲数字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一谷,中大国际创新谷;一湾,海珠创新湾。

本次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总体定位是: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滨水生态、科技创新集聚区。总用地面积8.0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84平方公里,比6.19平方公里的珠江新城还要大;总建设量1063万平方米,毛容积率1.32;规划将居住人口控制在15万人以内。总建设量增加474.59万平方米。

廊道:打造景观廊道 贯通海珠湖与珠江后航道

该区域范围内自然禀赋佳、生态优势明显,绿地总面积187公顷。规划形成四大功能片区:科技创新文化展示区、海珠创新湾科创商务区、文化创意区、品质宜居区。规划提出,通过打造海珠湖与珠江后航道之间的关系,突出其自然轴的特色,并与北段的城市轴相呼应。落实广州后航道主风廊和科技创新轴、广州大道两条次风廊,贯通珠江后航道与海珠湖公园,打造多条景观廊、视廊、风廊。

遵循广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导则控制要求,打造高低错落、韵律优美的滨江空间。增加滨江城市公共空间宽度,新建区域宽度不小于100米;滨江建筑保证通江视廊的通达性;滨江一线高层建筑以点式组合为主;沿江对一线建筑物的面宽、高度及建筑密度进行控制,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高度控制上,沿珠江后航道蓝线100米以内禁止建设;100~200米以内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已批已建的除外);临江一线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延续历史审批的项目除外);沿湖区、沿湿地界面将按2个层次进行高度控制,一线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

交通:10分钟可达广州南站 30分钟可达白云机场

交通方面,在现状的地铁2号线、3号线、广佛线基础上,规划落实18号线,规划范围内形成4条轨道交通线路。不过规委会上有专家表示,对于这样高人口密度的创新集聚区,目前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远不足够,尤其是轨道交通的站点,真正有用的只有沥滘站一个,像地铁18号线虽然经过该片区,但并没有设站。珠江新城目前的800米轨道站点覆盖率是100%,而沥滘片区按照现在的规划只有27%。最新规划提出,待区域交通规划稳定后轨道交通线路还会增加,将有两座枢纽站点。此外,规划新增三条过江隧道及水上轮渡,联系番禺洛溪。未来将实现5分钟可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10分钟可达广州南站、珠江新城;20分钟可达广州火车站;30分钟可达白云机场。

区域内提倡公交优先,规划公交站场共19处,规模共6万平方米。在南海心沙设置水巴码头与相应的航线;规划11处公共停车场,提供2500个停车位;打造核心区的慢行示范街区和滨水慢行示范路。布局“密路网、小街区”的道路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效率、街区式设计,核心区域的道路密度实现19公里/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城市商务区中心区的水平。

旧村改造:沥滘村38处文化遗产原址保护

片区内的沥滘村改造酝酿多年,关注度也很高。本次规划提出,沥滘村改造,根据历史审批情况与城中村更新改造方案,采取全面改造模式。在落实沥滘村批复建设量的基础上,整体策划、统筹布局、经济平衡,解决旧村的改造问题。通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延续文脉的同时,提升片区土地价值,可释放建设用地144.87公顷。其中,40%用地用作道路建设、公园绿地等;16%用地用作公服建设。

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沥滘村内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共38处,文物12处,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沥滘卫氏大宗祠;2处市级文保单位卫国尧故居和广州市界碑之沥滘碑;此外还有10处历史建筑(线索)以及16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全部采取原址保护的形式,以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为原则,塑造岭南水乡与现代轴线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保护传统岭南村落,重塑以历史文化观光、文化创意、特色商业为主的品质化“U”形慢行街区。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国规宣

中国多城举办艺术展 日媒声称是假展览被打脸 范锐平率成都市代表团赴宜宾市考察学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