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参事胡锦华:30年前,他加入了防治甲肝这场“战斗”
摘要:化健康教育于“无形”之中,一直是他的“初心”。
申城智囊与改革开放40周年④
上海参事胡锦华:当年他加入了防治甲肝这场“战斗”
文/ 王海燕
1959年,从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后,胡锦华被分配至刚成立3个月的上海市卫生教育馆。那时,他经常和同事们到农村考察,很快就将上海郊区跑遍。
胡锦华没想到的是,自己与健康教育结下了一生的缘。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合作中心、中国卫生科普报刊研究会、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创始人,胡锦华与健康教育打交道五十余年,亲历并见证了上海健康教育事业从“敲锣打鼓”到“立项评估”的蜕变,从“卫生宣传”到“健康促进”的转型。
位于胶州路的一间小办公室,见到76岁的胡锦华,高高瘦瘦、精神矍铄。 “我没什么特别的养生秘方,就是作息比较规律,我基本像时钟一样生活。”对面的木制书架上,大半是健康领域的书刊,他写的文章也多是健康心得。
2002年1月,胡锦华从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岗位上退休。当年6月被聘为市政府参事,一做10年。这10年中,胡锦华提的建议很多与健康教育有关。因为他的提案,烧钱的F1赛车破天荒没有烟草广告;因为他的提案,上海市世博会被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为“无烟世博会”……
作为离任参事,胡锦华依然闲不住。他桌上堆着厚厚一堆材料,其中涉及“药妆超市”等建议,很多都是他根据一手调查而来的数据写成。
化健康教育于“无形”之中,一直是他的“初心”。
甲肝和非典防治战役中的健康使者
上观新闻:1988年1月,上海甲肝大流行。短短一个月,发病人数超过31万。您当时是上海健康教育所所长,也加入了防治这场甲肝的“战斗”。
胡锦华:那是上海人不能忘却的甲肝大流行,其实早前,我就已嗅到“气息”。在甲肝流行之前,上海发生了流行性的肠胃炎,感染的人特别多,有一万多人。我当时特邀传染病学专家康来仪进行专访。他说,上海可能在一个月后有甲肝的流行,因为甲肝的潜伏期是一个月,这个专访消息就发在《大众卫生报》头版,向市民们提出警示,“为了你们的健康,请不要生食毛蚶。”
甲肝爆发后,刚从沈阳出差回来的我就接到市领导指示。我马上赶到卫生局,当时来开会的有三位局长,表情都是很凝重的样子。彼时,感染甲肝的病人正在直线上升,今天1000人明天2000人,几乎所有的医院急诊室走廊里都是甲肝病人,一开始还找不到病因,为此争论了好久,最后上医大确定了毛蚶是祸首。
当时分管卫生工作的是谢丽娟。谢丽娟提出,赶紧拍一部电视纪录片。我就立即派摄制人员实录这场防治甲肝的“战斗”。
那时没有电话,我们一家家去找相关的人,半夜三更,有家人住在大宅院找不到,很黑,我还跌了一跤。那时真急啊!但第二天我们全部完成了任务。纪录片放了三集,效果很好,大家很高兴。
在甲肝流行期间,230万份预防肝炎传单和35万份“肝炎专刊”送到千家万户,3部自行摄制的电视片迅速播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我们通过报纸电视等节目,让市民了解甲肝是怎么传染的,怎么预防,家里发现如何及时隔离消毒。这轮覆盖面最广的密集轰炸起到了效果。在很短的时间里,上海市民养成了饭前洗手等好的卫生习惯。
我和文汇报记者到北京开会,对方把我们当特殊客人对待,“给你们上海来的人专门留了位置”。当时不少人估计,1988年春节后将有第二个流行高峰,但事实证明并未出现,健康教育此役功不可没,专家们啧啧称赞:“甲肝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这说明健康教育是有效果的。事后我还写了篇论文,论文的的题目就是“健康教育对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影响”。这篇文章在全国卫生教育界也引起很大反响,他们把上海这个案例作为健康教育的经典案例。
后来,每年上海都会举行一个健康教育周,一直办到现在,每年都设有一个主题,当然不再是甲肝主题。
上观新闻:非典期间,您也同样加入了“战斗”。
胡锦华:2003年,我刚成为参事。非典肆虐,民众恐慌。当时我们上海有一个热线电话,但只有一个座机。我当机立断,支持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开通防治非典健康热线“52285500”。热线从一门座机,扩展到30门座机。我还专门找二军大,让他们帮我找懂医学的大学生做接线员,给听众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安抚情绪,这个热线开通仅一个月,接听量突破10万人次。
那时,我还接受了上海电视台邀请,临时客串一个月节目主持人:一档非典知识介绍科普节目,共30期、每期半小时、天天播放,选题由我来策划,专家也是我来找。流行病学俞顺章教授、传染病学巫善民教授、心理学家徐一峰教授等都成为节目嘉宾,谈预防、治疗、心理应对……一个月旰食宵衣,辛勤努力获得良好反响,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从节目中得到许多有用知识。
像这种突发传染病,一定要有成熟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持,公益电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强大威力。在这场非典攻坚战中,这就充分发挥我们的传媒通讯和公益事业的优势。
为上海赛事奠定无烟草广告的基调
上观新闻:您从1987年担任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至今,有27年之久。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授予您“控烟贡献奖”。2008年又获“两岸四地华人控烟贡献奖”。您做参事期间,也提了不少的控烟建议。
胡锦华:对,我一共提了8件控烟建议,分别是“关于世界卫生组织有意支持F1方程车赛的情况报告”(2003年2月10日)、“关于革除国人卫生陋习的若干建议”(2003年6月9日)、“关于开征‘烟草附加税’的建议”(2004年5月8日)、“关于在出租车司机中进一步消除不卫生陋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2005年10月10日)、“关于在国产影视片中减少吸烟镜头的建议”(2007年8月18日)、“关于上海落实无烟奥运行动的建议”(2008年3月6日)、“关于实现无烟世博的几点建议”等。
胡锦华参加第十届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
上观新闻:能说说“世界卫生组织有意支持F1方程车赛”这份建议吗?
胡锦华:2003年上海举办F1赛车,是风靡上海的一件大事,也是F1赛车头一次进中国。F1赛车是一件烧钱的事,过去常由烟草商赞助,世界卫生组织坚决反对。当时国外舆论纷纷扬扬,国内控烟专家集体致信要求抵制烟草商冠名。当时的烟草商也在积极进行营销策划,还有人找到我这里来,声称不要把F1搞没了,此事处于两难的境地。
我那时是参事,就提交了一份报告。当时主管卫生、体育的副市长杨晓渡,他约我去他办公室,我们共同看了两届F1赛车的录像,提出了一些对策。有一天,我走在路上,杨市长打来电话说,上海F1赛车已确定由中石化总冠名,我当时就很高兴。最后,这场赛事成功举办,且没有烟草商广告,平息了国内外的风波,也为之后的上海赛事奠定了无烟草广告的基调。
2001年参加第十届世界控烟大会
上观新闻:在上海筹备世博期间,您提出了无烟世博的建议,您在无烟世博中也做了不少努力。
胡锦华:无烟奥运与无烟世博也是卫生界致力追求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时,承诺要办一场无烟奥运。上海有奥运分会场,控烟任务也是蛮重的,当时高速公路还有烟草广告,我叫企业去拍照,专门写了份建议提交参事室。后来,在奥运会期间,取缔户外烟草广告,除了赛场不吸烟,运动员的场所也不能吸烟,实现了无烟奥运。
在上海筹备世博期间,我同样写了一份建议。无烟世博要比无烟奥运难做。当时的韩正市长主持举行一场座谈会,我作为参事参加。会上我提出了“无烟世博”这个建议,韩市长还问我什么叫“无烟世博”,我做了解释。
其中还有烟草公司赞助等一些曲折过程。曾有烟草公司给世博会捐款2亿元,世博会筹委会认为,这个钱不能拿。最后,无烟世博如期举行,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这一届世博会实现了无烟的目标。这件事情也是大家集体上下努力的结果。
2004年胡锦华先生获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纪念奖
上观新闻:这些年,您也在致力于推动上海公共场所控烟这件事。
胡锦华:控烟是必然趋势。这些年来,民众的控烟意识增强,在以前,吸烟只是个人的事情,而现在大家不这样看了,吸烟是公共行为。1994年市政府发布《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这是全国最早的控烟规章,后来上海又制定了最早的控烟地方性法规,并在2016进行修订。
我个人觉得,与市民有关的法规,其中执行最好、意识最强的就是控烟这部法规了。我这些年主要就是做公共场所控烟和青少年控烟的事。我们为这部法规做了很多铺垫性的工作。
上观新闻:在此期间,控烟协会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胡锦华:先是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医院和无烟学校。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做了。最开始暗访医院,看哪些医院有吸烟情况,暗查后报给卫计委。当时被曝光的院长很恼火,后来也就理解了。这种暗查我们每年都做。后来学校、政府机关也被列入重点暗访对象。对政府机关的暗访,一开始是市级机关,然后是区级机关,后来到乡镇,我们都会进行抽样暗访。2005年,控烟工作进入文明单位的考核,控烟与文明单位的创建联动起来。
这些都是很好的铺垫,不然一下子进行控烟,大家是接受不了的。有了这个基础和环境,立法就水到渠成了。
有了法规之后,我们对控烟工作的明察暗访仍旧持续,并对法定的控烟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包括那些控烟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餐饮包房、娱乐场所、网吧等。
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的比较,我们在控烟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数据可查,成年人的吸烟率从2010年的26.85%下降到2017年20.2%。这是很不容易的。你们不要以为下降了5%很容易,国际上的共识是,下降一个百分点都是很难的事。因为尼古丁成瘾是很难戒的,而我们这些年的吸烟率却一直在下降。
总而言之,控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一蹴而就的,这事不能急,急了也搞不成,要稳步推进。
发挥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优势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参事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胡锦华: 我做了十年参事,从60岁做到70岁,这是我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又一个新的舞台。
做参事就是为民解忧解难,对我们参事提出的建议,市政府会领导都很重视。我们敢于直言,政府也善于纳谏。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而只能潜移默化。作为参事,我主要是提民生问题,更多发挥我在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优势。
上观新闻:除了控烟之外,您还提了哪些与健康教育有关的建议?
胡锦华:我写了两件有关慢性病与健康促进的建议,分别是“关于扩大爱国卫生委员会功能的若干建议”(2003年6月16日)、“关于在社区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建议” (2006年5月16日)。前一件提出将爱卫会更名为健康促进委员会,这份建议得到当时副市长杨晓渡的赞同,并要我提供一些有关健康促进委员会的材料。后来通过努力,爱卫会同时挂了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名称,并正式报编委批准,卫生部部长高强到上海揭牌。
后一件涉及慢性病自我管理,是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这是国外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现在上海已有5000个自我管理小组在活动。
还有一件“关于加强对晚期肿瘤病人关怀的建议”,我事先参观了闸北区癌症临终关怀医院,其中多数是晚期肿瘤病人,他们由于得到悉心照顾而走得安详。我又看了市肿瘤医院安宁科的同样资料。但杯水车薪,大量晚期肿瘤病人在痛苦煎熬和没有尊严的情况下离开。我自己单位一位五十多岁男性患肺癌,就是死在家中的。为此我写了这则建议,后来批转到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已作为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予以实施。
上观新闻:在专业领域之外,您还提过什么建议?
胡锦华:在我专业领域之外,我参与调研的有两件:一件是“关于上海开展文化产权交易的建议”(2003年2月10日),此前我参观了在广东路上的上海产权交易所,大家交谈中觉得文化也可实行产权交易,我一听觉得是个好题材,就请他们提供素材,我整理成文后,又去市委宣传部,听取管产业的副部长意见,修改后正式成文上交。半年后文化产交所成立,我还被邀请参加开幕式。
还有一件是“关于上海市不宜举办西班牙斗牛比赛的建议”。缘起于一位老编辑专程来找我,说上海要举办西班牙斗牛,太残忍了,对少年儿童尤其不利。我听后认为言之有理,当即成文上交,得到首肯,后来改为戏牛,不刺杀牛了。这件事不大,动物保护者都说太好了,我也蛮高兴。
与台湾控烟志愿者、影帝孙越合影
上观新闻:作为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您是如何养生的?
胡锦华:我的养生最简单了,就是不吸烟、少饮酒、迈开腿、管住嘴。我今年76岁了,第一,没有三高。第二,我人瘦,这可能是遗传的。我不抽烟,现在看到烟,眼泪就流出来。饮食比较均衡,也不刻意。平时会喝茶,这是从年轻时就开始养成的习惯,一天不喝就难过。我不太喜欢运动,最多就是遛狗。我是乌龟养身,以静制动(笑)。
如果说真的有养生,就是生活作息比较规律,我基本像时钟一样生活,早上五点起床,中午睡个午睡,晚上九点睡觉,我这个习惯不喜欢别人来打破。
上观新闻:躬耕于健康教育这么多年,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胡锦华: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而只能潜移默化。这些年,我亲眼所见老百姓“衣食足而知健康”,我更相信无论历史翻过多少页,“健康”始终是不变的主题。而“明天”的健康,将是一种新概念,需要个人的维护,更需要社会的保障、环境的支持、政府的承诺。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可以用一生的时间,耐心等待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因为我可以想象它将来必然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王海燕题图来源:邵竞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