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探索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在广东天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卷卷新型环保材料整齐码放,经加工后将成为日产、吉利等品牌汽车的内饰材料。在长期被外企垄断的汽车内饰材料领域,该公司之所以能打开新市场的大门,凭借的是知识产权评议这块“敲门砖”——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评议,该公司挖掘培育了近50件汽车内饰材料的高价值专利,用以拓展海内外市场,成为国内能生产高端环保汽车内饰材料的民企。
在广东,一批知识产权自发评议企业正悄然形成,它们将知识产权评议运用于技术引进、投资并购等经营活动,获得发展壮大。而这一喜人变化得益于广东省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着力构建的重大经济和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所产生的推动力。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8月份至今,广东省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粤港澳创新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丰硕的改革成果。截至目前,《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细化提出的117项改革事项中,已完成102项,其中8项改革经验已经或即将在全国复制推广。
创新改革扬风帆
2015年8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京津冀地区、上海市、广东省、安徽省、四川省、武汉市、沈阳市和西安市等8个区域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再一次扬起了创新变革的风帆。2015年11月份,广东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报送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具体方案。2016年6月份国务院批复《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后,广东迅速制定实施《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梳理、细化提出了117项具体改革事项,包括国家授权先行先试的改革事项16项,省属权限改革事项101项。
广东的改革试验有两大显著特点,即突出珠三角创新引领与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根据行动计划,广东将力争通过3年努力,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粤港澳创新圈。
时至今日,广东支持、激励创新的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企业、人才、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在企业方面,广东在全国首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在政策引导下,2015年至2017年,超过2万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17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3073家,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海格通信、亿航智能等一大批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在人才方面,广东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率先实施“整团队成建制”引才、紧扣产业需求精准引才、柔性引才等新机制,广东逐渐补齐了高端创新人才不足这一突出“短板”。目前“珠江人才计划”已引进六批共162个创新团队和117名领军人才,不仅取得一批前沿性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4660件,PCT国际专利1076件,打破多项国际垄断;更研发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1714项,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产值1634亿元,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凸显了以才引才效应,为广东集聚起高层次人才4257人。
在科研机构方面,广东省出台《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等政策,大力支持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拥有新型研发机构219家,聚集了研发人员3万人以上,有效发明专利8454件,成果转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达614.5亿元,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先行先试闯新路
近日,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部传出了“中山声音”。“非常感谢WIPO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分享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广东中山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尹明介绍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首个专利保护研究项目《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中山古镇模式调研报告》成果,赢得阵阵掌声。
“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中山古镇模式”何以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优秀案例?记者来到有“中国灯饰之都”称号的中山古镇镇,在琪朗灯饰厂见到了一个造型优雅的天鹅灯。“这个设计原创是来自意大利,多亏了知识产权灯饰快速维权模式提供的高效保护,使天鹅灯得以在中国产业化发展,并走进全球市场,意大利原创设计师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该公司负责人说。
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是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该中心探索出一套“快速授权、快速维权、快速协调”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新机制,有力助推了专业镇转型升级。目前,古镇灯饰产品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出口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该中心带动下,目前我国已成立17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先行先试,为我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有益经验、提供引领示范,这是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使命。据介绍,广东近年来加快推进16项经国家授权先行先试的改革事项,围绕市场准入、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开放创新等方面开展探索。目前已落地的改革举措,包括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推动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试点、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自主权、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开展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等。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改革,可谓硕果累累,在多个领域为全国闯出了新路。目前,广东已率先建立起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拥有东莞(家具)、顺德(家电)、汕头(玩具)等7家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完善了知识产权审判审理机制,启动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改革试点,目前全省拥有32个有一般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审结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在珠三角地区全面开展专利保险试点,推出涵盖专利申请、授权、维权等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保险。据不完全统计,广东2017年共完成专利保险保费305万元,保额2.2亿元,为1218家企业、5714件专利提供了保障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风险,激发了创新热情。
完善机制补“短板”
广东省农科院近年来进入了成果转化的丰收期。该院水稻研究所曾一次性收到了拿下杂交稻组合合作权企业支付的1508万元成果使用费,这笔收益扣税后的75%——800万元,奖励给了研发转化团队及相关人员。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一直是制约广东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过程中,广东着力弥补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短板”,不仅出台《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政策,进一步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还在全国率先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2016年、2017年共促成200余项技术入股成功转化案例,产生股份收益超4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创新正是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提出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之一。近年来,除了国家授权的有关改革事项外,广东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实施了一批省属权限创新改革事项,从各方面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如何让科技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广东深入实施了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2.0版,大幅简化科研单位和企业申请财政科技资金补助的程序。为了规范企业研发补助专项资金的管理,广东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使研发补助通过阳光政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网上申报、留痕审核,杜绝了暗箱操作或寻租的空间。研发补助政策的实施有效引导了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15年至2017年,广东省财政共投入70亿元用于省研发补助,获补助企业12850家次,引导撬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2298.52亿元。
如何更好地为创新提供金融“活水”?广东一方面推动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完善普惠性科技金融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的线上和线下网络,目前已建立31个线下中心;同时,积极发展创业投资,组建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基金总规模达3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