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邓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日期:10-31
大公报金庸明报

原标题:金庸:“邓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编辑 | 董鑫

据香港《明报》报道,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这位千古侠客几乎年年都有“被去世”的消息传出,日子久了已没人轻信。

万万没想到,这次是真的。

金庸是一位武侠小说大家。在学生时代,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曾用削铅笔的小刀将课桌刻穿了一个洞,以便在上课的时候偷看《天龙八部》。

金庸也是一位杰出的报人。作为香港《明报》的创办者,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一边写武侠,一边写社评,见证了上世纪中国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除去以上两个身份,金庸在“政治圈”也多有涉足。

2015年5月,习近平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在听取舟山江海联运情况汇报时,指着展板上的岛屿说:“桃花岛,据说金庸没去过,但他笔下黄老邪的桃花岛和这里一模一样。后来就按着小说搞了旅游。”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桃花岛就是金庸笔下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黄药师、周伯通、洪七公、欧阳锋、江南七怪、杨过、郭靖、黄蓉等众多主人公都与桃花岛有关系。

没当成的外交官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早年间,他的职业理想是外交官。

1942年高中毕业之后,金庸考上当时国民党“党立的最高学府”中央政治学校的外交系,此后又插班进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大学)攻读国际法。

毕业之后,金庸考入上海《大公报》担任国际新闻翻译。不久之后,《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从上海《大公报》抽调人手,原本抽调的一位国际电讯翻译新婚,临时改派金庸前往。

在香港《大公报》任职期间,金庸发表过关于外交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受到新中国外交部顾问、国际法权威梅久璈的赏识,电邀金庸做他的研究助理。

1950年,金庸向《大公报》辞职,穿着方格T恤衫和牛仔裤北上。当时,担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秘书的乔冠华对金庸说,因为他出身地主阶级,必须先在人民大学受训,写交代材料,然后才能到外交部工作。

金庸考虑再三,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此项工作,便放弃了当外交官的念头,重回《大公报》任职。

邓小平为他点烟

1959年,金庸离开《大公报》,创办《明报》,每天一篇社评纵论天下大事,尤其是有关中国大陆和香港问题的大事。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四人帮”打笔仗,对于红卫兵揪斗刘少奇和邓小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之前,金庸的小说在内地都是“禁书”。

1981年春天,金庸向新华社香港分社提出请求,希望访问内地、亲往北京。报告很快送到了邓小平那里,他在报告上批示:愿意见见查良镛先生。

当年7月18日,金庸成为了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这场会见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邓小平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而金庸抽了一支烟后不抽了。邓小平递给他一支烟,并为他点火,说这样谈话就是朋友,不要拘束。会谈结束后,邓小平将抽剩的“熊猫”烟都送给了金庸。

当年9月,《明报月刊》同时发表了金庸和邓小平谈话记录及《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出版3天后就告罄,一周内连续加印了三次。

在回答《明报》记者提问的时候,金庸说自己一直很佩服邓小平的风骨,就像是他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英雄人物。后来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的时候,金庸又补充说,邓小平胜过他笔下钟爱的任何英雄人物。

金庸的这些武侠小说在内地“解禁”也是因为邓小平。

邓小平是金庸小说的“忠粉”。1973年3月,他刚恢复工作,从江西返回北京后不久,便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中午和晚上睡前都要读上半小时。金庸回到香港之后,给邓小平寄了一整套《金庸小说全集》。

此后,金庸小说在内地“开禁”,并很快成为畅销书。

见证香港回归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讲话,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此后不久,邓小平把上述方针明确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提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这之后,金庸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一言可为天下法”。

1982年,中英就中国收回香港开始进行磋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之前经过香港,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安排金庸与撒切尔夫人单独会晤了四十五分钟。

后来,金庸回忆这次会面时提到,英国当时跟中国在交涉香港归还的事情,撒切尔夫人希望他能够支持英国人,不要归还香港。但他主张香港归还中国,原因有二:“第一,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当然应该还了;第二你签条约九十九年,现在到期了,你怎么可以不守信用?”

“她跟我没什么好谈的,就不谈了。”金庸说。

1984年春天,金庸出版了《香港的前途》一书,将他亲笔撰写的《明报》社评汇编成集,并将此书寄给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参阅。就是在这一年的9月26日,中、英两国在北京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

两周后,胡耀邦接见了金庸。

返回香港后,金庸把他与胡耀邦的谈话要点凭记忆整理出来在《明报月刊》上发表,在东南亚地区引起很大震动。

1985年,金庸加入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担任政治体制小组的小组长,还曾受到邓小平的四次集体接见。当时,金庸和著名实业家查济民提出了有名的”二查方案“,希望政制发展循序渐进,对现行体制不多作改变。

目前香港政制的基本框架,就源自该方案。

乡音无改 鬓毛未衰

金庸大概是唯一一位受到过三位重要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香港报人。

1993年全国两会之际,金庸再次应邀来到北京。3月19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了金庸。

这场会见,江泽民以金庸的小说作为开场白:“你的小说在内地有很多读者,许多领导人也很爱看。我没有仔细阅读过,但翻阅过,知道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

在会见中,江泽民还提到,“你(指金庸)是1924年生的,还是江浙口音,乡音未改,鬓毛却也未衰。”

那次会面,两人谈话范围十分广泛,除了香港问题,还有西藏问题,也有新闻、文艺以及经济问题。给金庸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江泽民对他谈起“中国人的脊梁”问题。

江泽民说:“‘中国人是有脊梁的。’这句话是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说的。他有民族气节。他是浙江人。你们浙江文人很多,宋朝的大诗人陆游也是浙江人,他的诗词我想有三个方面:‘红酥手,黄藤酒’的《钗头凤》是爱情方面的;许多田园和抒情诗词是冲淡洒脱方面的;后世人最重视的是他的爱国诗,尤其‘死去元知万事空’那一首,几乎没有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不知道、不赞赏的。”

回到香港之后,金庸还撰写了一篇题为《北国初春有所思》,发表在香港一家杂志上。描述了内地早春热火朝天的经济新形势。

资料 | 人民网、东方早报、人民日报等

盘中声明字少事大 证监会230字声明想说啥 94岁金庸去世 为何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文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