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庸就是标准,无论影视工业还是娱乐造星
当我们还未从五十岁的李咏因为癌症英年早逝的慨叹中走出来的时候,另一个巨大的悲伤猝不及防地击中所有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先生。图/视觉中国
一位在精神层面影响几代人的文化偶像的陨落,这件事情带来的悲伤是沉重而又切实的。有些人生来就是活成一种标准,让旁观者远远地遥望,而暗自嗟叹无法企及,金庸就是这种人。
出身名门望族,家族人才辈出,自己能在他们的影子里,成为文化高峰,还能在时代变迁中,准确判断时势,洞悉世道人心,迅速抓住各种机会,这是一位王道霸道兼具的人物。“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对于文化史、对于20世纪、对于中国、对于你我这类升斗小民都是意义巨大的存在。
远观之,是一代文化巨人,写武侠、写时论、写剧本,文如泉涌,著作等身。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文化生活相对空虚的时候,他的小说在精神层面滋养了国人,也在生活层面提供了娱乐的范式。他还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社会活动家,最为彪炳史册的就是在两岸三地来回奔走,扮演着两岸和平的信使和香港回归的引路人的角色,与邓小平、蒋经国等人谈笑风生。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15岁就跟人合伙编写考试材料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来经营《明报》影响力遍及海内外,1992年以12亿港元的资产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
近看之,他的武侠小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人的文学启蒙读物和文学生活的风向标,他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更是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娱乐生活的指引。
2005年,张纪中和金庸在浙江象山《神雕侠侣》剧组。图/视觉中国
金庸就这样成为了众人的指引和文化标准,他的作品也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标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上《越女剑》,金庸18年间撰写的15部作品,不光是畅销书,作品改编的影视也可以称其为影视工业的标准。
金庸的15部作品,粗略估计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在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得有上百个版本,除去《越女剑》仅有一部电视剧以外,其他的都曾多次改编,比如《神雕侠侣》可以检索到的就有十三个版本,《倚天屠龙记》也有十一个版本,还不包括衍生出来的《魔教教主》等作品。从这个意义来说,金庸武侠是华语影视界最大的素材库之一丝毫不为过。
影视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得有源头,没有好的本子,再厉害的导演、演员等主创也拍不出好作品。当然即使是好本子,碰到糟糕的制作人也会变得更糟糕。金庸作品也是如此,就拿《天龙八部》来说,有黄日华诠释的豪气冲天的乔帮主,也有胡军饰演的义薄云天的大哥,也不排斥钟汉良这种犹如幼儿园水准的大侠。包罗万象,能够让各种各样的影视力量找到发挥的地方,只能说金庸作品是“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了。
由此,金庸作品衍生出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影视工业的风向标,一个是娱乐产业的明星孵化器。盘点一下金庸作品的改编热潮,从香港影视起步的六七十年代至今,大概是十年一个高潮。大体上都是遵循这个规律。
个中原因,可能跟经济周期和影视工业技术发展有关。以内地为例,从金庸一块钱授权张纪中改编《笑傲江湖》的1998年追溯,2006年张氏《鹿鼎记》收官。大概十年后,2016年左右,新的一批金庸影视剧出现,算上筹备期的话基本上十年的周期。内地的这个变化,非常容易看出来,最早是金庸和张纪中联手打开了大门,让内地的武侠影视,从古典小说的影像化到《白眉大侠》《甘十九妹》的早期探索,进化到了香港标准,成为影视工业的滥觞。2012年之后内地兴起的“互联网+影视”热潮,虽然最终诞生了资本操盘的“IP+流量明星”的怪胎,但是不少制作力量从金庸作品中寻找灵感,并且扎堆翻拍,侧面说明金庸作品对于影视工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个意义则是与大众更为贴近的造星机,从八十年代的“黄日华+翁美玲”组合开始勾起内地观众的追星梦,到后来张智霖、朱茵、古天乐、李若彤、李连杰、吴启华、陈玉莲、刘涛、胡军、任贤齐、刘德华……参演过金庸影视剧的明星们排个队,估计可以从金庸笔下的临安府牛家村排到嘉兴的烟雨楼,成名的明星需要到金庸影视中加持,新出道的艺人在金庸剧中可以鲤鱼跃龙门。能够出演金庸影视剧,就意味着星路打开了一道大门,而这一切,都是拜金庸在几十年前用手中的一支笔踽踽独行所赐。
如今金庸先生在天上,他俯视着芸芸众生,观望着他巨大的粉丝、读者、观众群体,会想什么呢?哎,还是那句话:一路走好啊金庸先生!
□何殊我(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