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去金控化样本: 渤海租赁艰难转身

日期:10-30
渤海金控熊猫金控渤海租赁

原标题:上市公司去金控化样本: 渤海租赁艰难转身

本报记者李维北京报道

导读

成为一家持有多张金融牌照或涵盖多个金融领域业务的金控型企业,曾是多数上市公司的夙愿,而如今这些上市公司距离他们的金控梦正在愈加遥远。

从10月24日晚,渤海金控(000415.SZ)发布公告称将其证券简称变更为曾用名“渤海租赁”,该事件就持续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无独有偶,熊猫金控(600599.SH)也在大举将旗下互金、小贷平台等金融资产剥离至体外。

渤海金控的“回归主业”或许只是上市公司“金控梦”破碎的冰山一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整理发现,目前上市公司的“金控类”类型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渤海金控为代表的非国有金控类上市公司,二是以熊猫金控、仁东控股为代表的类金融上市公司,三是央企旗下的金融资产上市平台,除最后一类“大树之下好乘凉”外,其余两类多在调头转型或艰难度日。

渤海金控转身

作为海航系旗下的上市平台,渤海金控的“减肥式转型”驶入关键节点。

24日晚,渤海金控宣布将终止此前计划收购的渤海信托,同时将其名称变更回曾用名“渤海租赁”。

名称变更的背后,是渤海金控对“金控路线”的放弃和向主营业务的回归。

“公司拟将发展战略调整为聚焦租赁主业、特别是航空租赁主业的发展,打造全球领先的、专业化的租赁产业集团,不再拓展多元金融业务并逐步剥离与主业关联度低的金融或类金融投资,切实降低整体资产负债率,提高租赁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渤海金控表示。

渤海金控如今放弃的“金控路线”,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4月,渤海金控董事会首次明确了“以租赁业为基础构建多元金融协同平台”的金控平台发展战略,并耗资11.6亿元收购渤海人寿20%的股份。

此后,渤海金控开始在各类持牌金融领域开疆扩土,其通过收购先后成为联讯证券、天津银行、华安财险等持牌机构的股东,又通过投资点融网、聚宝互联等平台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

这样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7月,渤海金控拟收购渤海信托51%的控股权,进而实现渤海信托的曲线上市。

然而前后相隔仅三个月,对渤海信托收购的失利,成为渤海金控启动去金控化“减肥”的转折点,而一系列资产出售也接踵而至。

9月28日,渤海金控全资子公司天津渤海租赁有限公司与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转让皖江金租(834237.OC)的35.87%股份;10月18日,渤海金控表示拟向广州开发区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3.5元/股价格转让其持有的全部联讯证券股份,交易总价达5.34亿元。

与此同时,在海航系、鲲鹏资本有限公司等方的受让下,渤海金控又将聚宝互联、点融网为代表的互金资产进行了剥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渤海金控不断转让所持金融机构股权,一方面出于战略调整之需,另一方面也和渤海金控乃至海航系的降杠杆、提高资产流动性的诉求不无关联。

“出售金融牌照既有监管考虑,但更多是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盘活更多流动资金的诉求。”10月29日,一位接近海航系的投行人士表示,“海航系近年来收购不断,在融资成本不断抬高背景下,有降杠杆诉求。”

事实上,除金融资产外,渤海金控还出售了全资飞机租赁子公司Avolon30%股权,经其测算该交易可让其资产负债率下降5%,而转让皖江金租也可促其负债率下降1%-2%。渤海金控方面表示,年内上述资产出售顺利完成,其资产负债率可由今年6月底的87.33%下降至80%左右。

剥离多元金融后,渤海金控的下一步打算是回归租赁主业。“公司打算回归主业,特别是在航空领域的租赁服务,这也是公司过去最擅长的事。”10月29日,一位接近渤海金控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渤海金控对金控路线的放弃,只是当前不少“金控类”上市公司遇到转型问题的一个横切面,近一年来九鼎集团转让九州证券、中植系出售中植信托等一系列金融牌照退出事件也在同步上演。

类金融艰难

如果说渤海金控向主业的回归,所代表的是以参控股持牌机构来打造金控模式的失利,那么由烟花企业转型而来的熊猫金控(600599.SH),呈现出的则是民营企业涉水类金融领域的尴尬。

几乎与渤海金控开启多元金融战略发生在同一时间的2015年4月,熊猫烟花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变更公司名称、经营范围及证券简称的议案》,将公司更名为如今的熊猫金控。

与之伴随的是,熊猫金控大举布局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等类金融领域,其先后出资设立银湖网、熊猫金库、熊猫小贷、熊猫资本、熊猫众筹科技等类金融业务平台。

“2013年以后,很多上市公司投资并购的时候都想做金融,一是想要更好的估值,二是实体经济的成本开始上升,金融业的毛利率更高,有利于做好公司业绩,三是关联方融资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一位TMT类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起初,熊猫金控的类金融转型取得了一定的会计成效——据其财报显示,2014年至2017年间,熊猫金控的“金融或理财产品”项下营业收入分别为0.2亿元、1.55亿元、2.38亿元和2.48亿元;而传统的“烟花销售及烟花燃放”收入则从2014年的1.64亿元锐降至2017年的不足9000万元。

如果这一营收结构的变化趋势能够得以持续,熊猫金控的转型本可平步青云;但2018年,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暴露让其打造类金融金控的夙愿戛然而止。

今年8月份,多家P2P平台爆雷引发的大规模投资人赎回效应,让兑付压力在整个P2P行业中得以蔓延,而熊猫金控旗下的银湖网、熊猫金库也受此波及;熊猫金控半年报发布前的8月27日,公司实控人赵伟平通过直播平台亦坦言上述平台存在的“提前退出”情况,而原本用于收购等其他事项的资金都在用于处理互金平台的危机。

体现在财务数据上,熊猫金控的“压力”也颇为明显——2018年上半年,熊猫金控“金融或理财产品”营收仅为0.76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30.65%;同期熊猫金控归母净利润仅为0.03亿元,同比下降67.66%。

“因为信用风险加大和整体信用收缩,可贷项目正在减少,而过去的坏账也在增加,这只是表内规模的问题,表外股东方可能还兑付了不少资金。”10月29日,一位接近熊猫金控人士透露。

赵伟平也曾在直播平台遗憾地表示,“做事某种程度上需要靠运气。”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市公司转型类金融遭遇流动性危机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面对业绩与投资人兑付的双重压力,熊猫金控也开始了断臂求生。

10月20日,熊猫金控发布公告对其持有的浏阳银湖投资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熊猫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转让;此前赵伟平也将熊猫金库从熊猫金控中剥离。

不过金融资产的纷纷出售,更多是熊猫金控当下的“降风险”考虑,其仍然希望发展“核心平台”。

“目前主要考虑的还是尽可能的降低上市公司风险,减轻经营压力,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平台。”一位熊猫金控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熊猫金控也只是当下企业金融化转型遭遇坎坷的一个缩影,其所代表的类金融的上市公司金控模式在2018年表现也都不尽如人意——例如转型融资租赁、担保、小贷等类金融业务的新力金融(600318.SH)其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5亿元和0.31亿元,同比下滑12.46%和21.19%;主营典当和保险经纪的民生控股(000416.SZ)上半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和0.05亿元,同比下滑2.72%和66.57%。

金控模式死穴

一方面,实体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无疑是给过去信用扩张周期下,高无风险利率“全民金融”热潮发的一盆冷水。

“以前企业杠杆、负债不断提高的时候,可以依靠借新还旧来维持高利息负债,而较高的储蓄率和提高的投资需求,让很多企业有了‘进入金融业好赚钱’的错觉。”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指出,“但在信用收缩阶段,一笔资金不到位,一家企业的信用风险就有可能暴露,进而让前期的收益全部倾覆。”

另一方面,监管层也对民营企业参控股金融机构有所警觉,自2017年以来,一行两会都已纷纷修订下发有关各自持牌机构的股权管理规定,提高股东进入门槛。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一些政策敏感度更高的民营企业已经在其金融业务上弱化“金控”、“金融”的标签。

“现在市场中就算真打算做‘金控’的,也都不会叫金控,而是会将自身命名为‘金服’、‘金融’,甚至索性去掉‘金融’冠以‘科技’等名称。”10月25日,一家民营企业集团金融板块负责人与记者聊天时谈到。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金控”模式的“双杠杆”效应,也容易诱发自融等关联方融资风险,例如一些大型民营上市企业对部分持牌机构实现控股后,会要求后者为其融资创造便利。

记者日前获悉,一家大型民营上市房企成为某地方城商行第一大股东后,其内部曾向该行负责人口头提出大规模的融资要求,并作为该行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一度成为该行经营人士的困扰。

“股东就提出这么一个数,然后不告诉你怎么办,买债也好,贷款也好,反正让你自己去想办法,但是行里的额度、集中度等指标又是做不来这么多的。”一位接近上述被持股的城商行人士10月23日诉苦称。

“房地产等高资产、高负债驱动的企业去拿金融牌照,本身就有进行关联方融资的嫌疑和风险,监管层在股东资格认定上,就应该对此类企业加以限制。”前述非银金融分析师建议,“同时上市公司转型金融领域时,也应当有更细化的信披标准。”

诸多转型金控失利的样本背后,市场也对上市公司的金控模式形成更多思考——首先,公众属性较强的上市公司染指多元金融、类金融业务时,如何平衡外部性风险一并传递给大量中小股东时的矛盾;其次,部分上市公司“民企控股”身份的局限性,能否在布局金控业务时满足监管要求;再次,金控模式下的关联方融资行为如何约束,而这些问题的解答,显然也关乎上市公司金控模式的命运。

(作者微信:lw8346860)

中央扫黑除恶第8督导组向广东省反馈督导情况 子公司失控商誉减值高悬 浔兴股份陷立案调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