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万年薪招“天眼”驻地科研人员,有些少了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新华社
明年上半年,“中国天眼”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届时,全天候的观测节奏,将使得现有的驻地人员“捉襟见肘”。为此,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希望新一轮招聘能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此前的招聘情况并不理想,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10万年薪高不高?可以提供一个参照。FAST位于贵州平塘县,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贵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6279元,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工作人员为72107元,全国科学研究这一项的平均工资则是96638元。
看上去FAST项目的待遇已超平均标准,但这是包含了驻地补贴。而且招聘门槛并不低,应聘者要会英文,要懂数据处理和运营。此外,工作环境可谓相当艰苦,与外界隔绝,半月才能回一次家;不能用电子产品;要胜任夜班;工作满数年表现优秀才能获得编制……
考虑到工作性质相当枯燥,加上地理位置偏僻,这样的薪酬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的确没有多少吸引力可言,招不到人反而在意料之中。
像FAST驻地观察研究这类基础科学,靠的就是长期积累,很难有直接快速成果转化。说的直白点,科研人员来这里就得坐冷板凳。如果不是对天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专业对口的求职者很少会为了10万的年薪,潜心沉入深山老林。
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这话没错,但既然是国之科研重器,也该有配得上的薪酬体系。何况现在早已是市场经济年代,只有给基础科研人员以体面的物质保障,才能吸引到人才。如果科研人员只能拿着清贫的工资,整天还得为家庭生计发愁,他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研究。
坊间经常会拿科学家和娱乐圈的收入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相差巨大的收入倒挂局面,的确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像FAST的观测研究本身,无法直接应用,就难有直接收益,只能靠国家层面的补贴。要保证基础科学留得住人,财政投入就得适当倾斜,以填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FAST在建设完成后对游客开放,一度引发过争议。其实在不影响设备运转的前提下,开放科普旅游是相当有益的探索,它能够提供新的收入来源。而且上述负责人张蜀新也表示,招聘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借着旅游,不仅能向普通大众进行科普,也能让符合招聘条件的天文爱好者近距离目睹它,增加知名度,吸引求职者。
因为诱人的收入,科技人才跳槽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科研工作者追求体面的收入没有任何过错,它也说明,靠讲述科研梦想或者奉献精神的叙事,未必留得住人。
贵州这几年在大数据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作为一个西部省份,从打造“中国数谷”、“大数据中心”的野心上,可以看出经济转型的野心。既然瞄准了科技前沿产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就不会低,更该有拿得出手的薪酬体系。
至少对FAST这样一个重大项目来说,10万年薪的确显得寒酸了些。如果这就是参与城市间“抢人大战”的薪酬标准,那它对科研工作者的吸引力无疑大打折扣。
□熊志(媒体人)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