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创业 岳麓传薪

日期:10-29
湖南师范大学师范学院蓝田

原标题:蓝田创业 岳麓传薪

灰白相间的牌坊,高8.35米、宽12.8米,闪闪红星高悬正中——这段时间,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二里半,建于上世纪50年代、留存于老照片之中的湖南师范大学老校门,复建竣工,再度耸立。

人潮涌动,笑语盈盈。恰逢湖南师范大学80华诞,无论满头银发的老者还是青春洋溢的学子,不同年代的校友竞相在老校门前留影。原址,原风格,人们纷纷感慨这扇老校门的回归意义重大。这所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型大学,正重拾一份历史初心。

巍巍岳麓山,浩浩湘江水。穿越80年风雨,这所创建于1938年的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该坚守怎样一份初心,新时代又将焕发怎样的神采?

回看

烽火岁月,淬炼家国情怀

走进湖南师范大学校史陈列馆,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实物,静静讲述着这所大学的前世今生。时针拨回80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留美归来的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廖世承等仁人志士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受命筹建了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

“当时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局中。”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程大琥介绍,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全国几乎停办高师教育,曾达到6所规模的师范大学只保留了北平师大,后被迫西迁改成西北师范学院,中国师范人才严重匮乏。

1938年7月至12月,选址湖南安化蓝田(今涟源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筹备完成并正式开学。学院的教学场地租借了当地“李园”200间房,院门就是“李园”的门。就是这样一座高不过9尺、宽不足2丈的院门,却昭示着彼时国师先贤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以民族大业为担当的师道初心。湖南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星星之火在此点燃。

此后,随着战火纷飞,国立师范学院辗转怀化溆浦县、衡阳南岳等地,直至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迁至岳麓山下,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国立师范学院为基础的原湖南大学部分系科和南昌大学、河南平原师院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湖南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957年至1961年,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艺术学院、湖南体育学院相继并入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9月12日正式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

学校创立之初,廖世承先生提出“仁爱精勤”的校训。“此后无论学校的名称、校园如何变化,立校初心从未改变。”校史馆讲解员动情地说。

国立师范学院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前来求学问道。李剑农、马宗霍等一批大师勤耕于斯,钱基博、钱锺书父子同校执教。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9年,曾在国师任教的学者名流达到170余位。

一座学府“仁爱精勤”的师道初心,因为有了战争烽火的淬炼,更多地融入了家国的理想情怀,激荡着时代的使命担当。

传承

师道初心,以良师育良才

八十年薪火相传,八十载弦歌不断。80年来,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秉承“仁爱精勤”的师道初心,从岳麓山出发,走向五湖四海。

毋庸置疑,80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培养出的50余万名学子中,最集中最闪光的群体之一便是人民教师。梁启超曾在《时务报》上提出:“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湖南教育界人士达成共识,多年来湖南成功实施“科教兴湘”“教育强省”战略,湖南师范大学的贡献功不可没。

据不完全统计,80年来湖南师范大学为湖南省培养中小学校长200余人和50%以上的骨干教师,成为湖南乃至华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

今年34岁的文峰,2007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来到长沙市一中担任语文教师。文峰说,大学4年愈发坚定了自己的职业初心。“母校为我后来的成长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立志这辈子做一位好老师、好校长。”湖南师范大学1983级校友、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田琳说。

如何高质量地培养高质量人才?“良师育良才。”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说,学校一直把师资作为立校强校的根本,致力于汇聚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早在20多年前,湖南师范大学就率先大批引进博士。2015年以来,学校又先后实施了“潇湘学者计划”“世承人才计划”等。仅2017年,就有近40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青年千人等汇聚岳麓山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2015年4月应母校之邀,返校担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学校引导和支持教师主动把科研工作和服务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经济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印遇龙说。

湖南省历史上第一篇同时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名义在《科学》刊发学术论文,湖南省属高校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连年全省高校第一,国家自科基金连年省属高校第一……

一连串荣誉背后,是学校长期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决心。

展望

担当使命,创建一流大学

2017年1月,湖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内第一家以“鱼类”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湖南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湖南师范大学。从1953年建立实验室到跻身国家级,已过去64年;从学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创建目标,到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已过去12年,展现湖南师大人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绥宁县插柳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根据湖南省委部署,湖南师范大学对口扶贫插柳村,打造艺术写生基地。如今,路通了,艺术馆建起来了,一拨拨学生来到村里写生,多家贫困户的房子先后被改造成艺术客栈,村里有了人气,有了生气,有了灵气。武陵山片区这一偏远村落的巨变,折射出湖南师范大学的使命担当。

蓝田创业,岳麓传薪,学脉赓续,芝兰满园。回顾80年办学历史,湖南师范大学秉持“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勤勉办学、创新发展,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2017年9月,迈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9月,成为部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个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标注着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新高度。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使命提出新要求。“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民说,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欣欣向荣的湖南师范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师道初心,正朝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目标迈进。

上海46部门联手破解“执行难” 政策发力,为短缺药找准出路(微观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