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听听悉尼大学校长怎么说

日期:10-28
新时代高校挑战悉尼大学

原标题:新时代高校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听听悉尼大学校长怎么说

人物名片

施迈克博士(Michael Spencer),毕业于悉尼大学,攻读英语、意大利语和法律,先后获一级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和一级荣誉法学学士学位,曾执教于悉尼大学法学院并供职于澳大利亚版权协会。后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担任过牛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并主管牛津大学四大分支之一的社会科学部。自2008年起担任悉尼大学第25任校长。

悉尼大学校长施迈克博士(Michael Spencer)。资料图片

“1979年,9名中国学生到悉尼大学就读,他们是悉尼大学接收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而如今,中国学生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留学生群体。”近日,悉尼大学校长施迈克博士赴北京参加悉尼大学校友庆典暨毕业典礼,这是继2005年以来,悉尼大学第十四次在中国为学生举办毕业典礼。

施迈克博士对记者表示,这是他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行程之一,每次毕业典礼上他都会用中文致辞。“几年前我这么做的时候,大家都十分惊叹,但现在听众觉得我会说中文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中文已经成为了世界语言。”

对话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中国为学生举办毕业典礼?

施迈克博士:赴澳大利亚参加毕业典礼可能需要耗费毕业生及其家属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中国留学生已经占到悉尼大学国际学生数量的一半,我们愿意为他们在中国举办毕业典礼,让学生和他们的亲友共同度过这一重要的人生时刻。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希望为来自所有国家的留学生举办这样的毕业典礼,但这难以实现。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生?

施迈克博士:大家对于中国留学生有很多刻板印象和误解,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中国留学生只擅长记忆,但缺乏批判性思维。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悉尼大学,我们鼓励学生挑战老师的观点,而来自中国的新生在6个月内就能够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寻找论据支撑。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中国学生和澳大利亚当地学生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新京报:你觉得中国留学生近年来有怎样的变化?

施迈克博士:当1979年的9名中国留学生迈进悉尼大学时,他们可能是希望得到比国内更好的大学教育。但现在的中国学生选择留学,可能是为了提高英语、感受西方的教育方式或者获得多元的文化体验。而且,他们在悉尼大学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拿到一纸文凭,而是会在整个校园里学习和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为未来做准备。

简单来说,中国学生正在变得更加自信,他们知道自己来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他们知道自己毕业后会回到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国家,不必像以前一样只选择一条狭窄的学习道路。

新京报:如何帮助大学生破解就业难题?

施迈克博士:就业市场变化太快了,许多专业在当下有其对口的工作,但当学生拿到学位时,这些工作可能已经不再存在了。因此,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如何帮本科学生做好准备,如何使他们在人工时代到来时不会被机器取代,而去成为指挥和支配机器的人。

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比如请来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介绍他们面对的真实战略问题,把学生们打乱分组,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跨学科做研究的机会,还可以看到研究所带来的真实成果,感受到研究的价值。

明年,悉尼大学将启动一个项目,系统性地与毕业生的中国雇主对话,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并针对性地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中国就业市场和人力需求的变化。

新京报: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重要议题,您认为新时代高校面临怎样的挑战?

施迈克博士:当前,全球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大学承载的期待越来越多,受到的监督也越来越多。社会期待大学做出精彩的研究、成为优秀的教育场所,也期待大学承担起培养年轻人的公民道德的责任。

同时,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巨大的投入后,会追问这些金钱的投入有没有产生对应的价值。许多问题对高校来说不容易回答,但这些挑战并不是坏事,相反,它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进步来说非常重要。

编辑:郭圆宇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区域内实现千兆网络宽带全覆盖 一汽解放J7上市,计划2030年挺进全球商用车第一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