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女排精神永不过时 郎平:不会赢,也要拼尽全力

日期:10-28
中国女排周鹿敏女排

原标题:40年的女排精神永不过时 郎平:不会赢,也要拼尽全力

“今天终于完成了2018年中国女排的所有工作。这是一个艰苦奋斗、不断提高、勇于挑战自我的过程。”10月24日晚,郎平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就在一周前,她刚刚率领中国女排获得世锦赛季军。

作为中国体育的荣誉之师,中国女排对世界大赛的领奖台并不陌生。自1977年首次参加世界大赛以来,中国女排先后获得3次奥运会冠军、2次世锦赛冠军、4次世界杯冠军,登上领奖台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

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是在1981年,恰逢改革开放初期,随后球队在上世纪80年代豪取5连冠,女排精神传遍神州大地,国人备受鼓舞,改革开放也逐渐进入快车道。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中国女排无论是处于巅峰还是低谷,都被认为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永不过时。

“金钗”往事

女排拿冠军前没名气

1981年11月16日晚,第3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中日女排狭路相逢,在主教练袁伟民的率领下,中国女排在决胜局击败对手,以7战全胜的战绩夺冠。郎平、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杨希、曹慧英、陈招娣、陈亚琼、张洁云、周鹿敏、朱玲、梁艳等12位女排姑娘成为民族英雄,国人称之为女排“十二金钗”。

1981年,第3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战绩夺冠。这是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姑娘们享受胜利的喜悦。图/中国体育

不仅如此,受到当时的解说员宋世雄影响,每位队员的绰号也逐渐传播开来,最著名的当属郎平的“铁榔头”,“独臂将军”陈招娣、“天安门城墙”周晓兰、“笑面黑娃”梁艳等也广为人知。但是,一切的变化都是在拿到冠军之后。

有“小孙晋芳”之称的周鹿敏,当时在国家队的位置是二传。1972年,16岁的周鹿敏开始接触排球,1975年入选上海队,1979年,在代表上海队参加第4届全运会时,周鹿敏获得最佳二传手称号,随即被袁伟民招入国家队。

“1976年开始组建新的国家队,袁指导(袁伟民)一直在物色好的队员。”周鹿敏称,在那个年代,排球的氛围不像现在这么好,中国女排也没有什么名气,她们那批练习排球的队员里,大部分人练习排球的原因很简单,个子高,“我就是零基础被选进了上海市青年队。”

入选国家队并没有让周鹿敏特别兴奋,在她看来,那只是水到渠成。没有拿到世界冠军之前,“十二金钗”早期的国家队生涯其实比较单调,受到上世纪60年代“大松精神”的影响,在国家队就是苦练,包括后来代表国家队出国参赛,周鹿敏形容称,“只不过换了个地方而已。”

首冠记忆

提前夺冠后险输日本

单调归单调,但经过几年的训练和人员积累,中国女排的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1979年,中国女排通过预选赛的激烈竞争,拿到1980年奥运会参赛资格,只是次年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参赛。

“1980年奥运会是个好时机,可惜我们错过了。”周鹿敏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出征1981年世界杯之前,球队的技术状态处在巅峰时期,队员们也憋着一口气,“1980年我们没有闲着,在国外和许多世界强队打了比赛,对自身的实力很清楚,参加世界杯就是冲着冠军去的。”

为了保持球队的状态,同时避免外界的干扰,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开始前两周就抵达了举办地日本,在大阪的一处训练场地封闭训练。

前6场比赛,中国女排接连战胜前苏联、美国等强队,携6连胜的佳绩在决赛中遭遇东道主日本队。按照当时的赛制,中国女排只要在5局3胜制的比赛中赢下2局,即便最终负于日本队,也能凭借小分优势夺冠。

决赛的过程众所周知,中国女排率先赢下2局,其实已经提前锁定了冠军。“当时队员们有一种控制不住的情绪,已经是冠军了嘛。”周鹿敏回忆说,在接连输掉三四局后,主帅袁伟民提醒大家,就算拿了冠军,也不能以输球来收尾,“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如果输给日本队,即便靠小分拿了冠军,也会把整个精神面貌输掉了。”

17比15,中国女排最终惊险赢下决胜局,击败日本队的同时,以全胜战绩夺冠。这个小插曲给了当时的“十二金钗”很大触动,也促使队员们快速成熟起来,“这说明我们当时还是不成熟,有‘只要拿冠军,输球也无所谓’的想法。若干年后,大家见面再提起这场比赛,一致觉得,多亏袁指导在关键时刻点醒了我们。”

全民偶像

基地围墙被球迷挤塌

在女排夺得1981年世界杯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破天荒地用整个头版庆祝中国女排的胜利,并发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号召。

当时的通信极不发达,家里拥有一台电视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绝大部分人都只能通过收音机和报纸了解女排夺冠的消息。但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当球队乘机回国时,接机的人群数量着实吓坏了女排的队员们。

周鹿敏回忆称,中国女排抵达机场是晚上,现场的光线比较暗,“我记得非常清楚,出来后什么都看不清,黑压压都是人,真的是人山人海。”令队员们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国人对于女排的狂热只是刚刚开始。

按照当时国家队的纪律,队员不能随便外出,只能团队一起行动。“最早我们出去的时候,别人看到个子这么高,会当我们打篮球的。再后来去某个地方,一说是中国女排,那可真是不得了。”周鹿敏说。

郴州训练基地是中国女排的基地之一,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那里承载了队员们许多难忘的记忆。回国后不久,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回到基地参加庆祝活动,周鹿敏透露,为了看队员们一眼,当地的老百姓把基地的围墙都挤塌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尤其随着中国女排豪取世界大赛5连冠,国人对女排精神的追捧更是达到顶峰。

2004年,陈忠和率领女排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图/视觉中国

新老交替

老女排队员巅峰让贤

中国女排之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5连冠,除了刻苦的训练、拼搏的精神,队伍人员结构的稳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与现在女排队伍注重新老结合大不相同,当时的中国女排更加注重新鲜血液,在新老交替方面非常果断。

“不少人都是在生涯巅峰的时候退役,就是为了培养年轻队员。”周鹿敏称,队员们都非常有大局观念,有人员调整就欣然接受,“比如我们1955年、1956年出生的这批队员,因为‘60后’要补充进来,我们就要走。”

许多人不清楚的是,在老女排的“十二金钗”中,只有年龄最小的梁艳拿到了全部5个冠军,其余队员或者早早淡出国家队,或者直接退役,郎平和张蓉芳退役时都只有26岁,如果放在今天,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郎平曾在接受采访时爆料,自己打球时拿的奖金很少。周鹿敏向记者证实,她在退役时拿到的奖金也只有3000元,“袁指导(袁伟民)后来碰到我们,经常会说亏欠我们这批老队员,退役时间比较早,物质上的保障也没有做好。”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讲,正因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中国女排才得以创造5连冠的奇迹,国人才见证了侯玉珠、李延军、郑美珠、杨锡兰等十余位新世界冠军的诞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和2008年之后,中国女排曾经历两次低谷,新老更替的缓慢成为症结所在。后来经过换帅的调整和长时间的磨合,才慢慢培养出以冯坤、周苏红、赵蕊蕊等为代表的“黄金一代”,以及以惠若琪、张常宁、朱婷等为代表的全新一代。

精神传承

女排精神在队伍垮不了

退役30余年来,老女排队员们走上不同的人生路,有的拿起教鞭、有的专注家庭、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走上仕途,但大家的羁绊依旧深厚,感情依旧如初。

2016年初,郎平在北京举办婚礼时,曹慧英、张蓉芳、朱玲、张洁云、周鹿敏等老队员系数到场。周鹿敏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为了确保老队友们能够参加,郎平提前数月发出了请柬,“郎平心很细,秘密告诉我们时间,让大家安排档期,就怕有人临时走不开。”

2016年,郎平执教的女排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图/视觉中国

周鹿敏1984年退役后到上海体育学院深造,后任上海市女排教练,1997年起在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从事行政工作,前不久退休后,专注于老年气排球项目的推广。这么多年,她总会找机会和老女排的队友们聚一聚。就在2018年国庆节之前,借着“女排精神·陈亚琼故事馆”开馆仪式的契机,周鹿敏、陈亚琼、曹慧英等队员和曾经的主帅袁伟民、多年的陪练陈忠和聚了一下。

聚在一起时,除了叙旧,大家的话题自然离不开中国女排。她们感慨陈忠和从陪练成为主帅,并率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她们感叹老队友陈招娣于2013年去世,受到触动的郎平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刻二度出山;她们感谢郎平在2016年带领中国女排第3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周鹿敏只要有空,就会守在电视机前关注中国女排的比赛,2018年世锦赛期间依旧如此。她认为,郎平执教的这支中国女排,很好地延续了老女排的精神,“对于郎平的执教理念、训练手段、管理方法,我们很熟悉,因为以前的中国女排就是这样。”

周鹿敏丝毫不掩饰对朱婷的喜爱,“我喜欢朱婷啊,这孩子比较踏实,打球和做人的风格一样,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作为教练,肯定喜欢这样的队员。”

过去几年,中国女排先后获得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并在连续两届世锦赛中登上领奖台,成绩非常出色。周鹿敏说,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郎平,“郎平最大的优点就是,很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把平时做好了、做强了,球队才能应付各式各样的比赛、百变的规则,机会来了才能抓住。”

有一种坚持叫郎平,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这成了当今国人的共识。

“每一茬女排教练,总会以老女排队员的精神激励下一代,所以一批影响一批,形成良性循环,好的东西得到传承。”周鹿敏坚信,不管是冠军还是第3名,或者球队进入低谷,女排精神永远都在,“只要精神在,中国女排这支队伍就垮不了。”

热词·女排精神

一代代排球人铸就女排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并历史性地实现5连冠,点燃了国人的激情。

时代使然,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赛的范畴。在当时的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女排精神由此家喻户晓。

“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1981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把女排和国家振兴联系在一起,体育竞赛的胜利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腾飞的象征。

不过,女排精神并非一朝一夕铸就,它离不开一代代排球人的默默奉献。

“大松精神”被认为是女排精神的原型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有“魔鬼教练”之称的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75场连胜的奇迹。1964年至1965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大松博文3次来华,指导中国女排训练。

由此,“大松精神”逐渐融入中国女排的训练中,确立了中国体育沿用至今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为女排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2年,漳州训练基地和郴州训练基地先后建成。1976年,袁伟民率领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来到基地集训,但基地的条件非常艰苦,只能在竹子和三合土搭盖的竹棚里训练,这样的经历锻造了女排姑娘们艰苦奋斗的“竹棚精神”,最终促使中国女排全面腾飞。

而女排精神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同样要感谢一代代排球人的薪火相传。

上世纪80年代末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女排青黄不接,球队战绩下滑,郎平接任主帅,率队走出低谷。

2000年,曾在队内担任20余年陪练员的陈忠和成为主帅。2003年,陈忠和率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中国女排时隔17年重夺世界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20年再夺奥运金牌,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

2013年,中国女排再次陷入低谷,郎平二度接过中国女排教鞭,一年之后就率队打进世锦赛决赛。2015年世界杯,郎平率队获得世界杯冠军,中国女排时隔11年再夺3大赛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王者归来,第3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一周前获得世锦赛铜牌,经过一代代排球人的努力,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女排大事记

1976年 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成立,袁伟民成为主教练

1979年 亚锦赛决赛击败前世界冠军日本女排,首次称霸亚洲

1981年 在第3届世界杯中7战全胜,首获世界冠军

1982年 首获世锦赛冠军

1984年 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同时成就3连冠

1985年 成功卫冕世界杯

1986年 成功卫冕世锦赛,成就世界女排史上首个5连冠,女排精神家喻户晓

1990年 球队开始出现青黄不接,连续3届大赛与冠军失之交臂

1992年 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第7名

1995年 郎平被聘为中国女排主帅

1998年 正值古巴女排8连冠王朝,连续获得奥运会、世锦赛亚军后,郎平宣布辞职

2000年 悉尼奥运会止步8强后,曾在队内担任20余年陪练员的陈忠和成为主帅

2003年 在第9届世界杯上11战全胜夺冠,时隔17年重夺世界冠军

2004年 雅典奥运会决赛,在落后2局的情况下实现大逆转,时隔20年再夺奥运金牌

2008年 获得北京奥运会季军

2009年 陈忠和结束8年主帅生涯,蔡斌继任。同年9月,亚锦赛决赛负于泰国,蔡斌下课

2013年 郎平再次执教中国女排

2014年 世锦赛决赛负于美国女排,屈居亚军

2015年 世界杯夺冠,时隔11年再夺大赛冠军,也是郎平作为主教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2016年 里约奥运会夺冠,时隔12年夺得第3枚奥运会金牌

2018年 获得世锦赛铜牌

编辑:钱锟

“穿越”4000年 成马欢乐开跑 《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新闻通气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