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交“明白账”,让报告国资“家底”制度化
社论
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理应定期向全国人民交账,并接受监督。这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举措。
据新华社报道,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这是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家底”,向全体人民交出一份涵盖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的“明白账”。
今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的意见》规定,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也是十九大召开后,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文件、首次确立的一项制度。
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理应定期向全国人民交账,并接受监督。这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举措。
当然,“首次”报告“家底”,并不意味着此前就对国资家底缺乏底数。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就国有资产管理听取国务院专项工作报告。但从一项“工作”,到一项“制度”,不仅意味着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的增强,同时也是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监督的开端。
国务院此番报告国资“家底”,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全口径、全覆盖地“交底”,有助于让公众了解各类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管理工作和改革进展等。
另一方面,报告制度的建立,也意味着公开透明,而这也是外部得以监督的前提所在。不仅人大监督需要足够的信息,一般专业机构也可以从中获取监督的线索。从而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促使相关机构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管理确实存在着底数不够清楚、管理不够公开透明、人大监督所需信息不够充分和监督不够有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国有资产的规模和效益地提升,也让民众有意见。
也因此,于国有企业而言,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改进管理、提质增效的契机。当然,报告制度的开启,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有必要将中央和地方企业国有资产全部纳入报告范围,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既要汇总国有资产总量、负债、效益等经营性数据指标,也反映国有资本投向、国有企业改革等情况。
另外,报告制度也要扩展到各级人大,自上而下编织起一张监督的网络。事实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已有部署,各省(区、市)今年都要建立报告制度,全国地市一级今年也要争取建立报告制度,2019年扩大到有条件的县级地方,2020年要实现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地方全覆盖。
说到底,向全国人大和全国人民报告国有资产的“明白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小视。
责任编辑: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