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梁劲:“造智”精准扶贫

日期:10-22
梁劲扶贫学校

原标题:驻村干部梁劲:“造智”精准扶贫

梁劲

华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在为孩子们上课。

驻村干部在观察试验田生长情况。 关注“广州日报人物在线”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人物故事。

当了6年扶贫村驻村干部的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梁劲,是学校里的“老扶贫”。在粤东海边日晒雨淋了三年,他的肤色显得有些黝黑。

目前,梁劲在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继续肩负学校“造智扶贫”的使命。

10月17日是第5个中国扶贫日。自2005年起,华南理工大学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承担对口帮扶任务;2013年,学校又参与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高校扶贫和一般企事业单位扶贫有何区别与优势?华工党委书记章熙春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说:“学校优势学科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动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通讯员卢庆雷

驻村干部梁劲:

在乡野读懂中国

1982年出生的梁劲背着一个双肩包,常年工作在粤东海边的孔美村,日晒雨淋让他的肤色有些黝黑。10月7日,村里一个失学的孩子凯凯,给梁劲发来了微信。凯凯说:“老师,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可以不,我是那个受贫困资助的学生,您还记得我吗?八年级我就经常请长假,期末也没去考试,下学期我也没报名,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能复读吗?我没去读书是有原因的,我家庭的事情太多了,才这样。”

收到短信,梁劲立刻建议他和原来的中学沟通,第二天又追问凯凯事情的着落,得知凯凯成功获得复读的资格,梁劲非常高兴地对凯凯说:“太好了,要努力,争取明年继续读高中,或者选择职业技校,一定要学好一门技术和本领。”凯凯回答说:“我会的,有老师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梁劲收到凯凯的微信后,心里暖暖的,“我们对村里的帮扶,除了资金、技术之外,更重要和深远的,应该是教育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靠中小学生帮忙走访768户

早在2013年初,梁劲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对口帮扶河源群联村的任务,成为一名驻村干部。当梁劲2016年初结束群联村驻村任务后,学校党委再次委以重任,担起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驻村工作任务。

梁劲祖籍是客家人,之前在河源群联村工作时,大家都用客家话交谈,因此相处得格外亲近。从客家山村来到沿海地区,从客家语系变成陌生的潮汕语系,梁劲一下子有些懵:“做驻村干部,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关,如果没法交流,群众工作就没法做。”

2016年4月,梁劲来到孔美村,和两位同事一起,在村里租了一个小楼,正式成为“孔美村民”。

工作启动后,梁劲开始对所有居民的入户走访。正如梁劲所担心的那样,因为语言不通,他很快受到了冷遇。梁劲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他想到了一个点子,让当地的中小学生做他的向导,每次入户访谈,让中小学生充当他的“翻译”,慢慢地了解每户村民的情况。他还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在村里遛弯,增加自己在群众眼中的曝光率。

就这样,整整花了5个月,梁劲才完成了全村768户村民的走访和建档立卡工作。当时他发现的问题也有一箩筐,“村里地少人多,台风灾害频繁,农业发展资源极其有限。村民贫富差距也很大,但我也发现,村民一说到自己的祖先和村庄历史,依然满面荣光。

问题导向,投“资”更投“智”

针对孔美村的实际,梁劲结合学校的优势,向学校党委提出精准帮扶孔美村的华南理工大学方案。

首先,梁劲请来学校建筑学院师生团队,科学制定孔美村村庄规划,完成村口大坝道路建设,加强村内路灯照明的建设,推进村庄道路硬化工程等,多举措统筹改善公共设施。同时,强化生活垃圾整治,维护村容整洁。

其次,针对村庄重商轻农的情况,梁劲开始扶持村里的特色农业,开展产业帮扶。“我们引进了‘软华优1179’三个新品种的水稻,启动试验田的项目。最终种出了优质水稻,而要卖出这些米,我们又请了设计学院团队,来为大米做品牌设计。去年冬天,孔美村第一批‘孔子美农家香米’上市,经过专业的包装,突出了村庄历史人文,如今这5KG一袋的大米价格可以卖到68元,每亩地比以前增收700~900元。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款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同时也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梁劲还积极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孔美村有大量历史建筑和文物资源。其中,宗祠是潮汕文化的重要标签,也是村民之间重要的情感纽带。于是,梁劲请来华工建筑学院多位在国内古建筑修护及乡村规划领域的教授,先后到村里实地调研,为孔美村制作中国传统村落电子化档案,组织孔美村申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等,积极弘扬孔美村悠久人文传统。

扶贫根本在于教育

“党建为引领,短期上基建,中期靠产业,长远看教育。”这是梁劲心中治贫的基础“药方”。要彻底扭转贫困局面,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文化观念。

“在孔美村两年多了,接触不少孩子,有许多不愿读书,不想读书,初中毕业然后去打工看世界是许多贫困家庭孩子给自己划定的人生路线。”但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梁劲不服输,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时常亲自充当教师,到学校给同学讲课。寒暑假时,他也鼓励很多华工懂潮汕话的学生,来孔美村支教。他还动用各方资源,在村里的学校设立奖助学金。

在梁劲的牵线下,华南理工大学40多位教师自发对村内41名贫困学生进行结对资助,这些老师中不乏行业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顶尖学者和著名专家。“今后,我们将动员校内外多种资源,对这些孩子进行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力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通过教育改变个人和村庄的命运。”梁劲说。

扶贫6年,扎根乡村的梁劲感慨良多:“扶贫后不久,我把自己微信签名改成了‘在乡野读懂中国’,在乡村一线,我能够看到很多在高校、在城市和机关里面看不到的人和事,当亲眼看见许多群众的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难,也一定会想尽办法多帮助他们一点。”

对话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

学科优势是精准脱贫原动力

广州日报:目前学校承担哪些扶贫任务?

章熙春:学校作为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的帮扶责任单位,开展精准帮扶工作。此外,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学校定点扶贫云南省临沧市云县,选派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挂职。

5年来,学校累计选派17名干部人才赴“两县一村一校”挂职,打响了华南理工精准扶贫的品牌。定点帮扶孔美村项目和云南云县项目获评“教育部第二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8年1月,孔美村获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8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经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正式退出贫困县。

广州日报:学校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章熙春:学校优势学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动力。在帮扶广东省揭阳市孔美村方面,学校依托建筑学等优势学科,组建专家团队,对孔美村历史人文传统进行全面梳理,组织孔美村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帮助孔美村编制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创建规划,并获得广东省“美丽乡村·幸福蓝图”——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特等奖。

在帮扶云县方面,学校组建了包括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新闻传播、文化设计、互联网应用、公共管理等专业教授和相关单位领导的全域旅游规划项目团队,为云县量身定制脱贫规划。例如,学校利用当地政府为我校曾新安教授在茅粮酒业集团设立的“专家工作站”,实施“白花木瓜资源开发基础研究”和“木瓜醋及膳食纤维饮料开发”项目,2017年为企业新增利润3316万元,2018年预计再新增利润1000万元。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优势学科与定点帮扶地区优势资源融合,促进规划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助力地区经济腾飞,走出一条具有华南理工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我市部署第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 政治上不合格“一票否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