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上战壕深 红军浴血突重围

日期:10-22
九峰战壕红军

原标题:九峰山上战壕深 红军浴血突重围

战壕最深的地方深约1米。

九峰镇竹子山中的这座烈士墓下长眠着3位红军战士。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王卫、陈良桂、雷林亮

今年7月,乐昌文史学者在编写《九峰镇志》时,无意中在湘粤交界处的重重大山中发现了多处保存完好的战壕、战地指挥所,它们多年来被密林所掩,时隔大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完好,是乐昌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这些战壕是谁人所留?被历史烟云湮没了数十年后,它们的重现又将带出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现场已发现两段共100多米战壕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在乐昌文史学者的带领下,来到湘粤交界处的乐昌市九峰镇浆源村。时至今日,从乐昌市区前往九峰,采访车仍要吃力地翻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许多人乘车前往当地,都会被兜兜转转的山路给绕得头昏欲吐。

车行至坡陡如削的马营子村大窝子山下,一行人只能弃车徒步上山。大山上已经被农民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桃李果树,但由于地势险峻,除了果农外几无外人入山。羊肠小径上杂草高过人头,荆棘密布,就在一行人走得上气不接下气之际,杂草掩映之下,一条绵长深邃的战壕不期然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跳入深可及胸的壕沟,随着山势蜿蜒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秋雨后的新土中。野草掩不住密林间呼啸的风声,宛若战马奔腾。

山上目前已发现的战壕共有两段约100多米,宽约0.6米,最深处约1米。战壕高处有简易的指挥所,上盖杉木和黄泥,指挥所内部已呈坍塌状态。

站在山头,可俯瞰山下连通湘粤的多条大小山路,都十分险峻。如今,当年的硝烟已然散尽,漫山苍翠,曲折蜿蜒的战壕似穿越时空而来,无言地讲述着当年悲壮的故事。

口述村民常在山中拾到遗留的武器

今年78岁的村民刘德城告诉记者:“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说,红军长征经过九峰浆源村时就住在我家。红军来到我们村后,直接上山挖战壕,当时村里人还不清楚这支部队是哪里来的,十分担心,后来发现他们前来买米时都会留下大洋,这才放下心来,知道这是红军的部队。”

在刘德城家里的杉木墙板上,还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5条标语,这些写在木板上的标语长约1.24米,字约6厘米见方,后被乐昌市博物馆征集收藏。

而在距刘德城家半公里远的半山腰处的周联村沈家,原村前墙壁上正中位置也留有当年红军的标语,内容是“红军是抗日反帝的武装”,字大约40×50厘米见方。1983年,因农户改建房舍,土墙已拆,但尚有照片留存。村民说,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山中劳作的乡亲们常会发现各类当年遗留下来的武器。其中,有村民在如今发现的战壕以下十来米处的梯田耕作时,拾有铜铸手雷(手榴弹)4枚,后作为战争文物分别送往省博物馆和乐昌市博物馆。

据当地文史人员介绍,这批手雷中有3个是完整的。完整的手雷表面铸有粗粗的方格纹和五角星纹,五角星纹中有铁锤、镰刀标志。整个手雷形如鸭蛋,长9厘米,腹径5.5厘米,每个重250克。

意义见证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当地党史部门、文史工作者实地考证后认为,战壕的地点、红军标语、村民口述等资料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国元帅聂荣臻》等史料的记载是吻合的,发现的战壕当属红军长征在浆源村与敌作战时用的简易战壕。这批战壕作为重要的战争遗迹,见证了红军中央纵队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继续前进的光辉历程。

文史人员在《中国元帅聂荣臻》中找到红军进军九峰的过程:“……担任前卫的二师四团昼夜不停地赶往九峰山,一定要抢在敌人前面占领九峰山要点……又派出两个团去占领九峰南侧的茶料,派出一个团去监视九峰山左侧的敌人,以保障中央纵队左翼万无一失”。

九峰山位于湘粤交界处,距粤汉铁路仅十多公里,9座高山连绵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当地党史资料记载,1934年11月初,红军突破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带的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红一军多支部队分别从仁化突围向乐昌九峰进发。这时,后有追兵,前有拦截,为了甩掉尾追之敌,粉碎敌人在九峰堵截红军的企图,掩护中央纵队从湖南边境安全通过,红军到达浆源后,不顾日夜兼程行军的疲劳,马上部署战斗。红二师四团抢先占领浆源、文洞与茶料之间的观音山和向日峰制高点,随后派出数千人攻击茶料之敌。从上午8时开始,红军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打得敌人丢盔弃甲。

红军部队顺利完成了掩护中央军委等后续部队的任务后,11月7日~8日,队伍折回五山,由石下向汝城、宜章方向前进。13日,红军离开乐昌县境,占领湖南省宜章县城,成功突破了敌军第三道封锁线。

未来当地政府欲保护恢复当年战场遗迹

据了解,乐昌市文物部门正准备把此处新发现的战壕列入红色革命遗址加以保护,当地政府则计划将观音山、鸦鹊岭两处当年的战场划出旧址保护区,保护并恢复当年战场所遗留的作战壕沟、3个地堡掩体和1个指挥所等遗迹。

根据有关规划,当地政府计划以红军长征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总体设计,根据战斗旧址的地形和周边环境资源组织游览路线,建设战斗旧址广场、红军烈士陵园、陈列馆等3个主要景观节点,还原红军在九峰观音山的战斗历程,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优秀文化精神。

流传故事

红军从不强占民房过夜

如今,在乐昌北部还流传着许多红军留下的动人故事。当时,红军每天要急行军数十里甚至上百里,官兵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蹬草鞋,忍饥挨饿,却始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乡亲们说,红军在乐昌白石下、麻坑、沈家等村庄住宿时,从不强占民房过夜,没有空房可住时就睡在屋檐下,宁可吃干粮白饭,也从不随便采摘百姓一棵青菜。生活所需的油盐柴火,除了没收地主土豪的以外,都是用大洋向百姓购买。多年后,浆源陈家湾村的戴田汉老人还记得,当时家里养着一些泥鳅,红军拿去煮给伤病员吃了后找不到物主,便把钱压在了盛放过泥鳅的盆底下。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又来到九峰镇浆源村王家屋后的竹子山,一座水泥砂浆石筑砌的“中国工农红军烈士墓”下长眠着莫、邓、赖姓3位红军战士。村民说,大战结束后,这3名战士身负重伤,被迫留在村中养伤。不幸的是,他们被当时的反动武装发现后残忍活埋。为了纪念这3名烈士,当地政府和村民一同修建了纪念碑,以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

徐亚芬:愿做一名“农夫”,浇灌育人的沃土 钙片正确打开方式话你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