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保理业务量达1.17万亿元 有三大难题待解
据银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保理业务量达1.17万亿元,同比上升3.5%。其中,国内保理业务量为8730亿元,与去年持平;国际保理业务量为446亿美元,同比上升14.84%。
所谓银行保理业务,是指债权人(例如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将自身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以此为前提,银行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应收账款催收、应收账款管理、坏账担保等融合金融服务。
“然而,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的过程却也伴随着三大待解难题,最突出的是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在10月16日举行的“保理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上表示。
黄润中说,首先,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保理项下应收账款转让的法律性质通常被界定为债权转让,相关法律条款分散在《合同法》《民法总则》《物权法》等法律中,但这些条款均不能很好地契合保理业务实际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保理业务的法律风险。
其次,银行保理业务的技术支撑能力尚待加强。商业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短板,例如怎样利用科技手段防范风险、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扩大盈利等,尚缺乏全面谋划和总体布局。
再次,保理产品的创新质效仍需提高。黄润中认为,保理业务是以应收账款转让为基础,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产品体系已难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尽管面临挑战,但业内依然普遍看好保理业务的前景和潜力。业内人士建议,可从回归本源、规范经营,科技引领、创新转型,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三方面入手,同时重点关注两大产品创新趋势,一是“反向保理”,二是“保理资产证券化”。
具体来看,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也相继提高。为应对持续增长的供应链融资需求,“反向保理”应运而生。其以供应链中规模较大、资信较好的进口企业为核心,依托进口企业的资信,为供应链中所有对应的中小出口企业提供保理服务。“反向保理模式的成熟运用有望推动全球供应链发展,服务全球供应链客户。”黄润中说。
此外,随着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速,保理项下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也在快速发展。“保理资产证券化”以应收账款为基础,通过打包、出售,在资本市场形成可流通的有价证券。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流动性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及资本回报,企业则可借助银行增信获得更多的融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质投资品种,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