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了高科技,养老就无忧无虑了吗?和每个人都将有关的“智慧养老”你怎么看
摘要:近日,市民政局邀请了相关专家、企业、街道、老年人等代表,举办了一场“智慧养老”大讨论。
当你老了,你会向往怎样的养老生活?而谁又来为你养老?
上海是全国最早老龄化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养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逾483万,占户籍总人口比重达到33.2%。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0.58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6.7%,也带来一定的照护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概念方兴未艾。同样地,“智慧养老”也火了,并成为上海促进养老服务业升级的战略举措,以及给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
那么,“智慧养老”究竟是什么?打上物联网、AR、可穿戴等标签的养老产品就是智慧养老吗?高科技就能让养老生活无忧吗?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过程中,除了技术路线,我们还应关注些什么?
近日,市民政局邀请了相关专家、企业、街道、老年人等代表,举办了一场“智慧养老”大讨论。大家眼中的“智慧养老”是怎样的?
老人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离开了需求的高科技,只是噱头
陈泓(友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所理解的“智慧养老”,在某个层面上说,是用技术、终端、平台等提供为老服务,解决养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解决中国养老困境的,用智能技术是一个切入点。但如今,智能技术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存在一些误区,或者说是“度”的问题。
第一个误区,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
有公司设计了一款智能手表,给老人戴上,测血压、血糖、睡眠质量等,居委会给几百个老人试试、戴戴,可许多老人戴了一两星期就不戴了。为了鼓励老人继续戴,公司、居委会还要想方设法,用积分等方式激励老人。
所以说,智能产品要围绕老年人需求解决问题。离开了老人真正的需求,任何场景设计都是失败的。做产品时,经常有这种困惑:调研时大家都要的,可要掏钱了都不会买。这里的“需求”,是真正的消费需求,是我愿意掏钱买,这样的高科技才能落地。
第二个误区,技术发展,越新越好,越领先越好。
技术的发展放在养老服务中,应该“零差错”。“新”就意味着不稳定、不可靠,会出现问题。养老事关社会责任、公益等问题,不容出错,所以要掌握好技术的“度”,追求稳定和可靠。
第三个误区,只要技术创新了,合不合规不是问题。
我们在做智能养老产品时,对于可穿戴设备等我不敢轻易接,要是数据不准怎么办?风险管控也是个问题。做养老服务,创新还是需要合规,因为养老服务有特有属性,做事要靠谱。
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监测。
智慧养老,“社区规划”少不了
贺洁(静安区临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本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数占33%以上,临汾街道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39.4%。自市委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以来,街道职能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其中作为民生问题的养老服务,成为街道的重要工作之一。
街道所进行的智慧养老,更多地是运用信息、技术、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及和社区、家庭等进行资源对接、配置,为老人服务。我们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社区和养老服务作了一些小探索。比如数据平台“民情日志”,为养老服务决策做参考;再比如,创建了“社区大脑”监测平台。街道区域有2.12平方公里,我们安装了上万个感知部件,设置了21个应用场景,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安全监测服务。在一些自愿安装的家庭安装了门磁、煤气感应器、红外感应器,烟雾感应等“五件套”。监测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居委会入户上门等,目前这项服务免费提供给独居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
还有个小探索,是运用智慧服务平台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目前,街道的助老员共40多人,服务老人260多人。街道和爱照护合作提供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以前都是手工派单,无法及时监管助老员的服务质量。有了信息化平台,现在都是电子派单,助老员到老人家里要签到,结束时也要签到。我们统一给老人发了一张智能卡,可以评价助老员的服务质量。这样,有了过程的监管,可以促进为老服务的质量。
关于智慧养老,我们还能做什么?
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在养老领域上的认知应该更宽广、更有系统性。除了和高科技“挂钩”,我们也应该考虑,社区的人文环境、空间打造等,是否适合老年人生活,是否能实现处处养老。政府在这些方面可以立足社区,加强养老服务的整体规划。
另外,政府要加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整合。现在,每个老人都有很多张卡,助餐点提供一张卡,居家养老服务又是一张卡。街道的多个为老中心,如果运营方不同,卡也不能通用。老人去党建服务中心参加活动,又有一张卡。能否让一张卡走遍社区?打通所有的服务资源,这样,我们统计服务时,不仅仅掌握的是人次,而是绝对人数。
临汾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红外监测设备免费安装等。
养老终极目标是“无老可养”
丁勇(爱照护公司总经理)
养老,“养”是动词,缺少主语,即谁来养,是老人自己“养”,子女“养”,政府“养”还是社区“养”?根据不同的供应主体,所需要考虑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所区别。“老”,需要考虑老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老人是愿意被服务,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而拒绝被服务?当然,以我从业这些年的经历看,很少有老人愿意被服务。
如何从老人的角度出发,触摸到老人的真实需求?真正的养老服务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改善。而改善的标准应该满足于老年人对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期待。我建议,以后的评估体系可以反过来做,评估老年人的哪些能力还比较好,还可以加紧训练、弥补和补充。
第二、在我看来,最好的护理员是老人的配偶。如果能有什么技术,可以让配偶变得更加专业,这样更有利于居家养老。对此,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一定的政策导向。
另外,就是养老护理员的收入问题。护理员的收入普遍较低,但是老人又有收费不能太高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解决的方法也只有提高效率。目前,爱照护就有一个“抢单”系统,其中可“抢”的项目既包含了康复训练、个人卫生、生命体征检查、居家上门等规律性时段的内容,也包括洗碗、洗澡、洗衣物等“时间敏感度低”的工作。
传统的薪酬结算模式,往往是“按时计薪”。但“按时计薪”并不利于提升效率,混时间的情况常常发生。而“按件计薪”的方式依托智能物联网技术,每日的照护计划基于评估参数由系统自动生成,随后推送电子工单,由护理员手机“抢单”,合理安排空余时间提供更多服务,薪酬计件支付。如此一来,照护人员可以在老人睡觉的时候洗衣服,有余力的人员还可以多进行一次居家上门服务。总之,只要充分利用边角时间,就能为自己多赚一份收益。
在我看来,养老或者智慧养老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无老可养”,老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或者给外界感觉像一个正常人。毕竟,如果人都不是“人”了,谈技术还有什么意义?总而言之,在智慧养老体系构建中,如何既能让老人更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又能提高效率,让护理员比较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且收入有所增加,这是智慧养老的应有之义。
长宁区老人体验健康一体机。
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流程再造
贺奇(上海计算所所长助理)
智慧养老的概念是指让优质的养老服务触手可得。所谓优质的养老服务需要符合几个特征,如个性化、贴心如子女一样、可靠,解决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且低价、容易获得等。
当前,养老问题确实存在不少痛点和难点,而智能化、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来看,智慧养老仍处于刚刚萌芽阶段,下一步还是应该坚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而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来重设为老服务的流程。在流程的再造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最终使整个服务体系、管理体系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比如,针对养老,职能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补助计划,如养老补贴以及长护险。不过,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补助性资金的下达依然存在一定障碍,包括申报的程序和流程都比较复杂。而如何通过技术等手段再造职能部门为老服务的管理流程,这也是养老服务的智慧与价值所在。
花点功夫做好养老信息科普
陈积芳(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
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智慧养老的范畴可以延伸,朝着养老、护理、健康等信息科普的方向延伸,并推广普及。我曾经看到一系列养老的科普文章,其中有个“喵大夫讲养老”,全是漫画。一上来不是讲医学知识,而是以故事的问题的形式展开。比如谈到老人的面瘫问题,漫画中以小羊为例,以它的故事展示,用漫画的形式普及养老知识,非常可读。因为,我们谈养老,不仅是面对知识分子,还有菜市场买菜的老妈妈等,要让老百姓了解这些明朗的确定的养老知识。
另外,我们现在所有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结合网络、脑科学神经知识等,助力养老服务。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年纪大的老年人摔跤后,生命质量大大下降。怎么让老百姓防止那一跤,这时候,智慧养老、大数据、云计算等管用了,结合医疗数据等进行分析统计,让老年人的摔跤不再悄悄、无迹象地来到他身边。
对于智慧养老,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不管你是否从事养老服务实践方面的工作,有任何想法和建议,可发送邮件至shmzlgc@163.com,欢迎加入“智慧养老”大讨论。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彭薇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