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资委今日回应“国进民退”“竞争中性”,释放了哪些信号?|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顾志娟)10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据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收入增速已连续四个月超过10%;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9841.3亿元,同比增长19.2%。
三季度数据显示,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9月末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有55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年初有所下降,39家企业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彭华岗同时回应了近期较为受到关注的“国进民退”争议、“竞争中性”原则等热点问题。
释疑1:增长动力来自何处?
【彭华岗介绍,中央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收入增速已连续四个月超过10%。9月份当月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有19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20%,45家企业收入增幅超过10%。
央企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491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连续五个月超过20%;实现净利润9841.3亿元,同比增长19.2%。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
新京报:央企效益持续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前三季度央企增长情况还是不错的,主要原因是推行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推进了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等举措,形成了央企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些过剩产能得以化解,例如煤炭、钢铁投资占比分别减少7.5%和1.7%;与此同时,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例如环保、集成电路等投资占比达到了28%。另一方面,降杠杆的持续推进,使得国有企业负债降低,提升了企业运行效率。
释疑2:央企负债率下降原因是什么?
【三季度数据显示,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9月末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有55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年初有所下降,39家企业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彭华岗表示,央企的防风险工作抓得早、抓得细、抓得实,确保了企业稳健发展。今年以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
新京报:央企资产负债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周丽莎:当前央企负债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推动了全覆盖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完善内部治理与强化外部约束相结合,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做到标本兼治。
今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之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在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
释疑3:“国进民退”是否存在?
【在回答记者有关“国企会不会大规模兼并或者并购民营企业”的提问时,彭华岗表示,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进和退,都是基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市场化行为。国资委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目的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事实上,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新京报:目前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的现象您如何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国进民退”在某些领域确实有所体现。例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企的利润增速是在下降的,但国企在上升,这种现象是以前很少看到的。有两类行业体现比较明显,一是产业链上游非常依赖国企的民营企业,例如钢铁、能源等行业;二是极度依赖现金流的行业,例如房地产。
财经评论人谭浩俊:目前我国并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国资“抄底”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更不是“国进民退”。首先,国资收购或控股民营上市公司,没有出现行业式现象,只是极少数、极个别的具体企业。只有形成趋势,形成大面积的国有资本收购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才能称作“国进民退”。如果仅仅因为几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国资收购,就认为是“国进民退”,是不客观的,也是以点盖面的想法。其二,被国资收购的民营上市公司,都是出现了股权质押过度、有可能会平盘等方面的问题时,国资出手帮助这些民营上市公司度难关,或者是地方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组织国资进行收购。一旦这些上市公司度过难关,国资还有可能退出。
新京报:国企与民企的共同发展,现阶段所出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受制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股权结构,目前的金融体系存在一定所有制歧视和分层的现象,主要体现为,相对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不容易得到金融支持。要解决这一问题,整体上需要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融资难”和“融资贵”并不是同一个问题。金融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部门,目的是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对于民营企业这样风险相对较高的企业,设定更高的风险溢价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解决民企融资难题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应该是,从某种程度来说,要允许通过“融资贵”来解决“融资难”,也就是说放开对金融机构的定价限制,使其自主决定贷款利率。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首先,整体上需要改变金融体系结构,打通直接融资渠道,使得资本市场成为民企主要的融资渠道。其次,需要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真正实现银行行为的市场化。第三,需要下决心淘汰僵尸企业,改善僵尸企业无效占用金融资源的情况。第四,需要来一场真正的减税,修复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民营企业以实体经济为主,只有提升其自身的盈利能力、降低风险,银行才愿意提供贷款。
释疑4:“竞争中立”涵义几何?
【10月14日,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彭华岗在发布会上称,国企改革的思路、目标就是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经过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一样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与“竞争中性”原则是一致的。“我们关注到,在B20阿根廷会议上,有人提出所谓‘列入国企扭曲竞争’的议题,这种说法某种意义上已经忽视了国有企业经过改革以后已经完全融入市场、同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事实。”彭华岗表示,中国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对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规则,反对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给予国有企业歧视性待遇。】
新京报:如何理解“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所有制中立”是一个好的方向,现实中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性的前提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向“所有制中立”前进的一个方向,只有在混改过程中真正做到国企与民企双向混合、平等参与,才能达到 “所有制中立”。
财经评论人谭浩俊:首先要做到认识和观念的“中性”和“中立”,亦即既不要强调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忽视民营经济的重要;或者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就要求全面私有化。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应当出现的。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从国际层面上来看,要实现“竞争中立”,中国首先要做到国企的政策性属性和非政策性属性彻底分开;其次要关闭国企的特殊通道,例如税收优惠、金融资源倾斜等;最后要提升国企信息的透明性。“竞争中立”也是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国的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的一个基础条件。
编辑:陈莉 艾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