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干部从频繁“迎检”中脱身

日期:10-12
督查基层干部形式主义

原标题:让基层干部从频繁“迎检”中脱身

“我那有个小小的民办校,各种重复表格没完没了。搞个专人都应付不过来。只要中国大地上有个火灾我们就得报消防检查,有个食堂吃坏肚子我们就得报食品安全,有个校外凶案我们就得报安保,月月年年。其实我们一个培训机构没有食堂,在楼里办学,消防设施是大楼统一检验的,就是折腾。”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之后,“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以《中央这份最新文件,戳中了多少基层干部痛处?》为题对文件作了解读,许多在基层工作的读者留言,以亲身经历反映面对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的督查、检查、考核,应接不暇、不堪重负。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窗口校”“示范校”每月接待好几拨检查,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老师加班准备迎检材料,教学成了副业,好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让家长们一同“受刑”。还有地方专门设立“迎检办公室”,您听说过吗?某市有一个专门用来迎接领导考察或检查的“明星社区”,社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在4年内竟被3家不同的部门前后装修3次,每次花费十几万元。但装修好、挂了牌子后,却基本闲置,变成迎接考察或检查的道具。过去说形式主义“害死人”,现在还得加一个——“累死人”。

“十一”长假过后,一些名胜古迹身上又多了许多“某某到此一游”,引起舆论一片讨伐之声。为什么有人这么喜欢写“到此一游”?这大概算是旅游中的一种形式主义——没有耐心和静气品味山河之美,在“地标”以刻下自己大名的方式“打个卡”就算不虚此行。一些督察检查组,又何尝不是“到此一游”的“旅行团”?耳不闻群众之声、眼不见实际问题,只求留下一串车辙足迹,证明“你的世界本领导曾来过”,也顺便享受一下作为上级部门的“权力快感”。游客走后,给珍贵文物留下累累伤痕;一拨拨检查团走后,给当地留下的,则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耗。据报道,内蒙古某地脱贫攻坚工作半年内经历了2次“大检”和3次“小检”,其中有一次“迎检”花掉20万元,有干部说这么多钱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督查检查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初衷是防差堵漏、激发干劲,也能够防止基层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促进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但如果督查检查也感染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呢?——名目繁多、重复扎堆、层层加码,兴师动众,动辄对着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或者部门督查检查考核打着中央的旗号,日常调研指导工作随意冠以督查、检查、巡查、督察、督导等名义,结果就是搞得基层每天紧张兮兮、不堪重负、头大如斗,甚而渐渐习惯于以迎检代替工作、把应付当做能耐。局内人为了各种花哨形式忙得不亦乐乎,在局外的老百姓看来,无非是一场场劳民伤财的闹剧——你说你每天都很忙,忙着填表、评比、拉横幅,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也没看出来你忙的“含金量”啊!

针对如上问题,治理药方开出来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剑指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防止重复扎堆”“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以上”…… 戳中的正是当前基层工作的痛点,让众多被迎检工作反复折磨的基层干部连声叫好。

基层到处是“新景”,但仅仅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半日团”恐怕是领会不到的。欲探“幽”揽“胜”,就得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说到底,所有的督查检查考核都只是推动工作的手段,可千万别让手段成了目的,干出“买椟还珠”的傻事。(张琰)

人民期盼处 改革发力点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曝光五起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典型案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