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治理创建卓越城区

日期:10-11
浦东新区浦东城区

原标题:高水平治理创建卓越城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浦东新区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坚持以精简高效为方向,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了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证照分离”改革是国务院交给浦东新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一项“放管服”的重大改革,着力解决“先照后证”改革后的“办证难”“准营难”问题。

“这项改革试点被视为是率先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先手棋。”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

2016年4月份,首批审批频次、市场关注度较高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在浦东新区全面展开。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比如,非特化妆品审批改备案,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个到6个月减少至3个到5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实现了化妆品国内外同步上市,国际化妆品巨头纷纷向浦东新区集聚。

浦东新区的实践,为全国改革创新探出了新路。2017年9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和具备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地区,复制推广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日前,国务院又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此外,浦东新区创新推进以“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为核心的“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浦东新区推进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的“三全工程”已在上海全市复制推广。

走出精细化管理新路

为了走出一条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浦东新区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以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新体系,创新以居村“家门口”服务体系为中心的基层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补短板”各项工作。

浦东新区全面打造智能化“城市大脑”,构建区中心—街镇(特定区域)分中心—联勤联动站—村居工作站4个层面的城市运行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密布的“神经元”系统,全面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浦东社区服务资源大多聚集在区、街镇层面。老百姓需要基础服务时,即使能“找对路”,还是会感觉“路太远”。如何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成为浦东重构基层治理体系、系统集成政府服务资源的新突破口。

去年上半年,陆家嘴街道、浦兴路街道和川沙镇、书院镇等4个街镇开始试点把村委会和居委会改造为“家门口”服务站,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推动服务站标识规范统一,破除居村委员会行政化机关化,把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目前,浦东新区已实现“家门口”服务站在所有居村全覆盖,党群、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区管理等7大类147个服务项目下沉到服务站,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提供便民资源,让群众就近就能办事、办成事。

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曾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两项荣誉的浦东新区在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正聚焦高品质文化地标、高水准文化主体、高质量原创精品和高品位文化体验的“四高建设”,为未来5年至10年的浦东文化发展夯实基础。

浦东新区在重点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浦东美术馆、浦东群艺馆与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还着力提升1200多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的服务功能,实现村居综合文化服务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村居里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浦东新区还积极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全国第一个通过招投标方式市场化运营的大剧院,浦东新区的36家街镇文化活动中心全部由专业化团队管理。浦东还对民营文化场馆的运行和活动项目给予补贴,并为其打造宣传平台,为“社会力量办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

浦东新区以高水平治理创建卓越全球城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姜佑福认为,浦东社会治理经验的精髓在于:首先,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以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构市场自律、基层自治、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协调一致的公平规范高效稳健的社会治理体系;其次,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无论是营商环境优化、治理技术手段更新,还是体制机制法治化现代化建设,以及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精准灵活施策,都充分展现出了浦东的高度、精度和速度。

耐盐碱水稻试种初步成功 “贷”动绿色产业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