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G20时代,杭州更开放

日期:10-10
杭州国际化朗琴

原标题:后G20时代,杭州更开放

G20峰会主会场已向公众开放。

新华社

资料照片

今年9月5日,是首个“杭州国际日”。G20杭州峰会的主会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迎来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驻沪领事、国际友人、国际高端人才等106位外籍人士,逾360位中外嘉宾济济一堂,共话未来。

今年4月27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杭州国际日”的决定》,并在《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该条例将每年的9月5日,设立为“杭州国际日”。以地方立法设定国际日,这在全国城市中还是第一个。

“杭州国际日”为何定在9月5日?两年前的同一天,正是G20杭州峰会胜利闭幕的日子。

一场国际性会议

会给一个城市带来什么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这样向世界介绍杭州:“在中国,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有很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大发展、大变化,许许多多普通家庭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一点一滴的变化,集合起来就是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中国发展进步,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在这场演讲中,他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

一场国际性会议,到底会给一个城市带来什么?

有得以全面升级的基础设施,有焕然一新的城市风貌,有一系列实惠实在的民生工程,有得到锤炼涤荡的市民素质社会风气,有大幅提升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带着这些难以褪色的“G20记忆”,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我们会发现2016年的那场盛会,更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给杭州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它既让我们在更宽广的天地间,梳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也促使我们在更清晰的坐标中,开启一段新的征程,在长远的未来,酿就新的转变、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后峰会”效应

一个更开放的杭州

多年来,杭州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拥抱世界,并一直在付诸行动。

下沙郎琴社区,有留学生、企业高管和家属等300余人的外籍居民。G20峰会筹备期间,社区邀请8名老外,组成了一支“洋志愿者义务巡逻队”。峰会闭幕后,朗琴社区开始着手完善辖区基础配套、公共服务,街区也变得国际范儿十足:路牌和公共设施都有双语标识,服装店、药店、理发店等商户用上了双语解释,社区还精心制作了一本境外人士居家生活服务的指南……一系列举措,让朗琴在2016年底成为杭州首批7个国际化示范社区之一。如今,这样的社区,杭州已经有了21个。

这个故事,只是杭州在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侧面和缩影。

从2008年首次提出“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到2012年市十一次党代会强调以“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到2016年以G20峰会召开为契机,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再到市“十三五”规划把城市国际化确定为杭州十三五时期的首位战略,到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全国首部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

杭州对外开放不断进入新阶段,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一直在同步发生。

今年7月召开的杭州对外开放暨城市国际化推进大会更是明确提出,“城市国际化是杭州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教学APP,应回归初心 今年双11,20款新米要在天猫首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