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游客给台湾警察送锦旗 算不算“统战”行为?

日期:10-09
两岸锦旗繁体字

原标题:大陆游客给台湾警察送繁体字锦旗,这算不算是“统战”行为?

近日,一则台湾社会新闻意外成为话题性十足的两岸新闻。新闻事实很简单:因为帮助大陆女子寻找一度失联的女儿,屏东县警察局恒春分局垦丁派出所的两位警察收到了一面红底金字的锦旗。

如果这条新闻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分别放在两岸,那都再正常不过。但这两件事情合二为一,放到“两岸”的脉络下,一下就“撞”出了发人深省的细节。由于台湾没有送锦旗的风气,岛内民众对警察表达感谢的方式是寄贺卡或电话致意。于是,警察开始收到如此新奇的礼物时有点“傻眼”,红通通的锦旗在台湾公务机关出现,乍看之下也似乎有点违和。

不过,派出所最终仍决定挂起这面“很大陆”的红旗。对此,蓝绿媒体都报道称,由于“这也是中国大陆表达浓厚谢意的传统方式”,他们“被家属的厚重谢意”感动,“将会挂起留念”。

平常心和同理心拉近距离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锦旗上特意用了繁体字。比起大陆特色的锦旗,台湾人至少对旗面上的字迹可熟悉多了。

当这面“大陆特色、台湾字体”的锦旗被挂在台湾派出所的墙上,虽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这一画面却有着微妙的张力,让关心两岸的人们能从其背后看到一种象征和解的柔软力量。一位大陆网友就对此评论到:“一点都不会有不和谐的感觉,反而觉得好像是两岸一家亲的深刻体现。”

近来两岸政治关系不比从前,有时难免引发一些网络上的意气之争,那些两岸民间交流的正能量几近都被人遗忘了。所幸,这面“越洋锦旗”的“一送一挂”却给了我们一个善意的提醒,把两岸一般民众的朴素情感,或者说把两岸民间交流最平凡而可贵的样子呈现出来。

一方面,对于两位“警界之光”来说,他们做的其实不过是身为警察的本职工作。作为警察,在职守范围内尽力为民服务,而不因对方身份不同而有所偏见,这本是应有的专业精神和表现。两岸民众在对警察“为人民服务”的期待上也有共识。相应的,民众为感谢警察专业服务,不论打电话、送卡片或是赠锦旗,重要的也都不过是一份心意,在两岸都是人之常情。

另一方面,赠旗的大陆女士也贴心地使用了繁体字,虽不过举手之劳,但这种“入乡随俗”体现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顾及对方的同理心。因而只是小小细节,却让台湾人觉得被尊重,两岸的心理距离不也就拉近了些吗?

这一两岸警民间的有益互动应该让我们有所反思。

回归日常和理性

首先,正如台湾警察一开始收到大陆特有的锦旗时也有点懵,最后还是有感于大陆民众的善意而挂出。有些东西在对岸比较少见,对方刚接触时难免带来些冲击,但其实远没有必要视之为洪水猛兽。相反,只要秉持善意、有心尊重和了解彼此,两岸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那么不可接受,甚至反而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例如,现今台湾人爱看大陆剧,大陆人爱喝台湾奶茶,也不外乎此理。如果连这也是“统战”,不免有些草木皆兵了。

其次,两岸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导致意识形态挂帅,常识和专业精神反而有被置于一旁的危险。所以,对于两岸之间官方还是民间的一些做法,人们应该更关注其政策实质是否真正有利于两岸融合,有利于民众福祉,以专业精神衡量。该批评的批评,该点赞的点赞,而不要“为反对而反对”“为点赞而点赞”。

正如此次台湾两位警察该帮忙就帮忙、该挂旗就挂旗,不因为对象是大陆人就有所偏颇,简单而专业。而台湾基层警察尽心为民服务的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大陆大多数网民的拍手叫好,大家能够就事论事,同样值得肯定。

此外,过去两岸民众的网络交流中也时有泛政治化倾向,甚至在用简体、繁体字的问题上都能导致激烈的言语相向,动辄扯到“统‘独’”“爱国”这些大是大非上。事实上,简体字、繁体字不都是中国汉字吗?两岸因为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导致今天在汉字使用上有所差异,大家各有各的习惯,通常也无碍于交流,互相尊重和学习总是好过口舌之争,会用简体字的台湾人和会用繁体字的大陆人也大有人在啊。“简繁之争”显得庸人自扰。

的确,两岸关系有其复杂、敏感的一面。即便两岸“三通”已久,但真正有对岸生活经验、有一些对岸朋友的人,毕竟仍占少数,两岸民众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有限。也正因此,大家对彼此的认识太过抽象,也就缺了一点平常心,缺了一点人之常情,因而容易受信息爆炸时代的大环境影响,片面、偏激地认识彼此。

但越是如此,我们越有必要看到两岸之间应有的正常交流,看到两岸老百姓原有的一些善意和有血有肉的日常,也看到那些尊重专业、尊重常识的努力。让两岸民众彼此之间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直接的、常人的交流,少一些想象的对立和隔空的敌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那个抽象的、纷繁嘈杂的、信息不对称的两岸中走出来,让两岸民间交流回归基本的理性,找到“心灵契合”的和解之道。

责任编辑:桂强

从“盐碱地”到“现代智慧新城”的嬗变 经济日报:“外资撤离论”言过其实 实属危言耸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