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复原模型饱受争议

日期:10-09
地动仪张衡王振铎

王振铎所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原理。

王振铎所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原理。

原标题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以“直立杆”为理论基础制作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实际上,近年来,王振铎所造的地动仪模型一直非议不断。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

目前,关于地动仪的探索复原工作一直在继续。

1953年中国发行的“张衡地动仪”邮票。

1953年中国发行的“张衡地动仪”邮票。

更为科学的“地动仪”诞生

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这是国人对于古代中华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图片仅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哪怕这个复原模型在当时饱受争议,仍然在教材中延续了数十年。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

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他写的《张衡,科学与宗教》一书中写道:“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正是华夏科学停滞特点的典型表现”。这说明在当时,外国学者对地动仪的怀疑,已经扩散到了对张衡,甚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层面上。这时,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站了出来,他将成为领军人物,让“张衡地动仪”再次震动地震界。

王振铎所复原的地动仪,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但是当冯锐翻阅《后汉书》的记载时,作为一名专业地震工作者,他很快发现了王振铎所用理论的错误之处。因为他可以计算出都柱的高度长达近2米,而这个高度只能是一个悬垂摆,而无法是一个直立的杆。所以,王振铎所采用的“直立杆原理”无法成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参观张衡地动仪。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参观张衡地动仪。

2003年,河南博物院决定张榜招贤,让张衡地动仪能够真正的“动起来”,不仅找到了冯锐,更是在2004年8月,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文史专家加入了冯锐的团队,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仅196字的记载中,又找到了《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均有对张衡地动仪的记载,196字扩展为238字。

终于,在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现场的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意味着,类似关门、汽车过境、巨大的炮声等都不会干扰到地动仪。

冯锐在“王氏地动仪”前。

冯锐在“王氏地动仪”前。

“张衡地动仪”最终被教材删除

值得注意的是,当更为符合科学逻辑的地动仪被制造出来之时,在无数中小学的教材之上,讲到张衡和候风地动仪时,仍旧采用的是那套倒放一根“直立杆”理论。而冯锐多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沟通,希望能够纠正教科书上的这一错误。

2010年1月24日,冯锐接到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表示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和相关资料后,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并在2010年秋季教改出台以后,按照教学大纲,“张衡地动仪”已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

而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原本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已被完全删除。

时至今日,冯锐虽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是用他的话来说,这也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至于一千多年的候风地动仪到底是何样,后人又会不会制造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张衡地动仪,现在还无法轻易下结论。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义凌

乌鲁木齐这家店烤肉一串高两米 民国檄文竟是百年后的网文,博物馆这是穿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