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刷”在农村墙上的标语 见证昆明40年时代变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团结一致向前看”……走在昆明的乡村,映入眼帘的各式墙面标语常常引人瞩目,这也是乡村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在农村的这面墙上,历史以“墙面标语”这种乡土中国特有的形式,记录着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每一个时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昆明农村墙头标语的变化,浓缩了时代变迁,见证了社会发展。
从“只生一个好”到“两个正好”
标语变化反映时代政策变迁
今年65岁的陈培龙是寻甸县出了名的“写家”。其实,他也记不清自己是从哪一年开始刷标语,这一刷就没有断过。
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标语在墙上存留的时间也是较长的。“当时,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先后刷了好多年。”陈培龙说。
如今,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一对夫妻准生俩娃一个养爹一个养妈”等鼓励二孩生育的标语随处可见。
墙面计生标语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变迁。“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色,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也都大大改变了。”陈培龙说,农村生儿养老的思想也变淡了。
从美丽乡村建设到脱贫攻坚政策
宣传标语从乡镇写到山村里
陈培龙至今还保留着十多年前到处写标语的样本。“大概有上千张十多公斤,现在年纪大跑不动了,给年轻人当‘顾问’,偶尔还会翻翻这些字帖。”陈培龙说,关于“烟草”“新农村建设”的标语,他写得也很多。凭着对写写画画的喜爱,他和其团队跑遍了寻甸所有乡镇,甚至几乎所有自然村,在很多村里的同一面墙壁上都曾刷了又写、写了又刷。每条不同字体不同字号的标语背后,书写的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随着一股股惠农政策的春风吹进乡村,美丽乡村、廉政文化墙、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等政策相关的标语,也纷纷写在村里的大小墙面上。
“脱贫不落每一户,有吃有穿有房住”“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不养懒汉”“脱贫不等不靠,幸福自己创造”……只要有空,寻甸县河口镇海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邱树清就和其他队员一起,到村里写标语,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脱贫标语被带到山村的每个角落。他说:“在搞农村安全住房建设时,按照工作队巡查制度,我们每天都要去巡查,为了更好地营造脱贫攻坚氛围,我们就想把简洁明快的脱贫标语写到山区里。”
从“大白字”到手绘画
墙面标语“颜值”越来越高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村墙面上标语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大白字”也不再是农村墙头的唯一元素,一幅幅手绘画让农村墙头逐渐变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行驶三十多公里才能到达寻甸县金所街道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新田社区马嘎村。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手绘墙画。
马嘎村是寻甸县120个特困村之一。今年下半年,寻甸县启动实施美丽乡村整村提升工程。为了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寻甸县把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整体提升工程中,通过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墙画让村里的文化墙不仅通俗易懂,更与时俱进。
粉刷墙壁、硬化道路、建新房……现在的马嘎村正在争分夺秒搞建设。“村里粉刷好的墙都成了手绘文化墙,有80幅。上面的内容不仅养眼还有底蕴。”施工队工作人员说。
倪金祥是村里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知道村里在画墙画,他说:“能不能也在我家墙上画画。”
漂亮的山水画,富含哲理的谚语、政策解读,合辙押韵的歌谣、顺口溜,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绘上墙,也把普通的墙变成“会说话的墙”。村民马双祥说:“用这些‘会说话的墙’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等,让我们看了能‘感党恩、跟党走’。”(昆明日报 记者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