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升起的地方是祖国】边关纪行 守护国境线的北疆卫士

日期:10-06
河口哈达边防

原标题:【国旗升起的地方是祖国】边关纪行 守护国境线的北疆卫士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感谢建设者们,还要感谢那些守卫国土安全、守护和平安宁的人。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陲,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这里不仅有陆地国境线,更有水上国境线,数千个界碑分布其上,一代代北疆卫士穿行在各个界碑之间,他们用青春甚至生命捍卫着国土的完整,被誉为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和战马雄风,今天的国庆系列报道《国旗升起的地方是祖国——边关纪行》,就让我们走近他们。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在这里林海雪原与大漠戈壁交相辉映,一座座要塞古迹记录了金戈铁马的岁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额济纳旗,有一个叫甜水井的地方,1962年,因为一支30人的执勤分队在这里打出了一口水井,从此祖国版图上多了一个甜水井的地名。

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边防连原指导员 朱爱军:打出的那个水,官兵们喝完之后是苦涩难咽,当时连骆驼都不喝,但是官兵们,为了不让亲人,不让祖国担心,不让人民担心,也为了自己留一个念想,就把这口井叫做甜水井。老边防渴饮孤独当美酒,笑听风沙做壮歌,这种乐观的情怀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代戍边官兵在这里坚守扎根。

记者 王刚:这个虽然名叫甜水井,但是它的井水并不甜,这只是当年官兵们对这里的美好愿景,因为干旱少雨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7毫米,但是年蒸发量却高达3700毫米,随着地下水位的连年下降,为了寻找水源,连队营房也经历了四次搬迁,连队在新的水源地建起了新的营房,但水依旧苦涩难咽,这杯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虽然看起来清澈,但铁锰矿物质的含量多达11种,每升水(重金属)的总重量高达5390毫克,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十倍,2014年部队专家研制的这套特种的设备,经过七道严格的过滤净化处理后,现在官兵们能够喝上纯净的甜水。

如今的清河口连队位于巴丹吉林大漠腹地,虽然周边方圆百公里内无地表水和可饮用地下水,但是随着国家的投入和科技的发展,连队打出的苦涩的净水经过净化可以直接饮用,营房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就连一线哨所在今年也有了第一口井,生活用水得到根本解决。

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边防连哨长 张在迎:这边的井主要是找水,地下水层特别少,打到了150多米才找水层,一天抽水大概能抽到一吨,一吨水供我们日常洗衣服、做饭,然后洗澡够用的,比以前方便很多。

在清河口,水对于官兵来讲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传承的血脉。在距离哨所不到8公里的巡逻路上,一处墓碑向着哨所的方向,静静地矗立,在茫茫戈壁显得格外醒目。

巡逻官兵每次经过这里,都要看望这位老班长张良,为老班长敬上一壶水。

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边防连原指导员 朱爱军:当时地面温度突然一下上升到五六十度,天气非常炎热,当时有一名战友中暑了,张良把自己仅剩的半壶救命水给那个战友,他自己最后因为干渴难耐牺牲在边境线上。

这一天是2002年5月14日,也是张良参军入伍的第153天,19岁的张良用生命诠释了戍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边防连原指导员 朱爱军:他把自己的配枪埋在沙窝子里面,把自己的红背心撕成条块系在梭梭树上面,便于找枪,他这种让水护枪,这种不怕牺牲,这种扎根边防,这种爱国情怀戍边品质值得我们边防官兵学习。

当年张良没有走完的巡逻路,现在已经全线通车,沿着170多公里边防公路,连队官兵可以昼夜展开执勤。

这里夏季酷热,地表温度最高超过70℃,走在戈壁滩上能把胶鞋底烫破,全年7级以上大风260多天,最大风力超过陆地上罕见的12级。因为环境太恶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这样的荒漠戈壁,连一只鸟都不愿停留。然而,一批批优秀的年轻军人没有一丝迟疑半分犹豫,在这里驻守了半个多世纪。

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边防连连长 秦文洋:我觉得边防军人的崇高、受尊敬就在于他的默默无闻,一直把心静下来扎在这儿,就像骆驼一样,就像胡杨根一样深深的扎在这片土地上。

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500界碑出发,沿着八千里边防线一路向东,穿过巴丹吉林大沙漠、翻越阴山,踏过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原始森林大兴安岭,新建不久的恩和哈达哨所矗立在密林深处。

陆军某边防旅恩和哈达哨所哨长 王少华:恩和哈达在中国版图上,位于鸡冠顶端,地处大兴安岭深处,汉语译为太平岩石,我感觉我们就像这岩石一样,戍好边站好岗。

从哨所向下瞭望,中国的恩和哈达河、俄罗斯的石勒喀河以及两国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在此汇聚而成黑龙江。界河就是两国的天然屏障,冬季闯冰道,到了夏季就乘艇巡逻。

陆军某边防旅艇组艇长 刘长旺:从我们小的喷水艇到现在的气垫船,更新换代已经达到四次,性能和舒适度越来越好/为我们的巡逻保障可以说更加有力。

额尔古纳河长达近千公里,数十个哨所分布在界河之上,刘长旺驾驶巡逻艇累计航行20万余公里,熟悉掌握辖区内的航道情况,练就了全管段全天候航行能力,被誉为"界河上的活航标"。

陆军某边防旅艇组艇长 刘长旺:两个中队上游和下游换防的时候,由于这一调整一换,这河道不是太熟悉,这浅滩比较多,所以造成有时候船艇搁浅,正常的航行两天的时间,结果航行了七天。对我可以说是刺激比较大,作为我们军人的话,应该是很好地把手中的装备用好,把管段熟悉好,才能保障好执勤巡逻。

一艘艘巡逻艇就是界河上一座座流动的哨所。中俄双方以额尔古纳河中心线划定边界,水流的方向就是国境线的走向,界河两侧竖立的红白界标,指引着巡逻艇的航路。

陆军某边防旅艇组艇长 赵飞:这个就是我们航行中的一个导标,导标的作用呢就是指示我们航行的方向,它这个面是有方向的,你就正对着它,然后我们的船首和这两个标对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我们就照着这条直线航行。

陆军某边防旅 营长 石涵:我们巡逻主要任务是沿着中俄界河在我管段内实施巡逻,重点是掌握我们当面的一些动态情况,铁丝网、界碑,边境设施的检查维护以及打击我们在界河上从事非法作业的人员。

航行两个小时后,恩和哈达艇组与上游的伊木河艇组在预定的河段完成会哨。哨所之间的会哨可以加强对全线的掌控。

刘长旺说,随着额尔古纳河每年水情的不断变化,也意味着国境线的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国土的流失,每次巡逻,官兵们都会认真勘察。

陆军某边防旅艇组艇长 刘长旺:界碑有没有损坏、其他(它)的岛屿有没有水土流失,我们作为军人的使命,就是守卫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不让每一寸土地流失,这就是我们军人应有的职责、应有的使命。

【国庆·记忆】结识这位自称“阿拉都是上海宁”的日本人,“80后”兼了这样一份工作 雅思改标“中国台湾” 英国的表态却让人气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