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让孩子在“不圆满”的故事中储备成长的力量
新华社上海10月3日电(记者郭敬丹)无忧无虑、欢声笑语——童年的“关键词”总是美好又令人怀念。而在“不完美”的童年里,孩子会如何成长?曾写出家喻户晓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尝试去写“丧失”,让孩子们体会“甜”之外的多种“味道”。
“像‘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样近乎完美的童年岁月,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命运羁绊,会让有些孩子瞬间跌入人生谷底。”郑春华在女儿的校园生活中关注到失去至亲的孩子,于是就有了新书《米斗的大计划》。
米斗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男孩。在他读幼儿园大班时,爸爸就去世了,年幼的米斗并不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直到一年级暑假前夕,米斗听到蟋蟀的叫声,回想起爸爸带他抓蟋蟀的一幕幕,终于明白,爸爸再也不会回来……故事中的米斗纯真、阳光,他伤心、难过,但并没有沉沦在悲伤中,而是积极地制订和实施一个又一个“大计划”,去做那些和爸爸一起做过的事,他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也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和友谊。
让孩子去读“悲伤”“失去”是否太早、太残酷?
“‘不圆满’客观存在,不是回避了就不存在了。”在郑春华看来,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他们终将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是巨大的失去。
“传统观念里给孩子看的书应该满是欢乐的爱,但儿童文学题材不应该死板,有时候你超越了一些‘世俗’的东西,能带孩子发现人生的许多意义。”郑春华说。
但给孩子呈现“悲伤”也不能单单是“罗列痛苦”。郑春华说,作品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家长掉过眼泪就结束了,而是提供一个体验的过程。“孩子最初面对挫折和悲伤可能感到迷茫,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而郑春华想用作品给孩子一个解释,“一本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所有的疑问,但它能让孩子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
因为是给儿童看的书,所以郑春华在表达方式上也力求有生命力和童真。“我希望让孩子们看到,有欢乐就有悲伤。”在郑春华看来,这些阅读中体验到的悲伤和对悲伤的化解,可以成为一种“力量的储备”,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思维——万一将来自己也遭遇了一些不幸的事情,能够知道该怎么去化解情绪。
郑春华感到,现在的儿童文学太单一了,有些作品更是单纯地停留在表面上,以“搞笑”博眼球。“而真实生活是丰富的,儿童文学应该带孩子们去认识。消防员、快递员、24小时便利店里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的人生有什么故事?他们是社会运转的支撑,他们应该被了解。”郑春华也将目光投向这些普通人及他们所从事的普通职业,试图通过接下来的作品,以儿童视角来讲他们的故事。
“我希望孩子读了之后能够对这些普通职业产生一种敬重感,那就足够。”郑春华说。
对儿童文学,郑春华反复谈到“责任”。“给孩子看的东西、为孩子做事的人,都必须有责任感。”郑春华说,儿童文学不能去迎合,而要去引领,能够引领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