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发声:为干事者撑腰,不让一个清白干部被冤枉诬告!
为担当者鼓劲,为干事者撑腰!今日,《人民日报》分别在头版和评论版刊文,探讨如何精准把握政策界限,优化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重实干、重担当、重实绩,新时期选人用人的导向明确清晰。
今日谈:以担当激励担当
日前,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经过调查,首次以“澄清反馈会”的形式,给受到不实举报的双柏县委主要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反馈,对失实举报予以澄清,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正了名,消除了顾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类似举措,在干部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
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有的干部因敢抓敢管得罪人而遭遇不实举报,因敢闯敢试出现失误而受到非议。这难免会给干部担当作为带来思想上的困扰。当此之际,组织上及时对不实举报进行澄清,还勇于任事的干部一个公道,实质就是以担当激励担当,以负责促进负责,必将给更多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吃下“定心丸”,也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习惯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
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不放过一个违法乱纪分子,也不让一个清白干部被冤枉诬告,方能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激励广大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作者:张帆)
大家谈:容错纠错,如何卸包袱除顾虑
近一段时间,各地在实践中将容错纠错机制落细落实,为干部卸包袱除顾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离不开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精准把握政策界限、优化容错纠错机制,一起为新形势下更好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出谋划策。
为担当者鼓劲撑腰
一位种粮大户因流转资金短缺,无法足额支付村民地租,部分村民不让他收割小麦。3名村干部商议后认为,如不及时收割,损失就会扩大,就以农作物为抵押,从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账上借了8万元给他。借款后来全部归还了,3名村干部还支付了700元利息损失。纪委调查核实这一情况后,启动了容错纠错程序,并召开了听证会。经乡党委集体研究,认定3人违反农机合作社章程规定的错误事实,但这个情况又符合容错纠错相关规定,决定予以容错免责。
身处基层一线,工作千头万绪,把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客观来说,绝大多数干部都渴望在广阔基层施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不少人抱有“干得越多、出错越多”的不当认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错误心态,往往导致畏首畏尾、错失发展良机。
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需要容错纠错机制发力。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时间紧任务重,以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为担当者鼓劲撑腰,正当其时。(作者:胡俊)
容错也需绣花功夫
从事纪检工作,一个感受就是,纵容了一个坏干部,就会挫伤更多好干部的积极性。对容错纠错区分不细,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建立健全机制,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让政策初衷和实践结果相统一。
为想干事的人撑腰鼓劲,这一点大家非常认同,难就难在容什么、怎么容、如何纠。现实中,由于干部犯的错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导致容错的标准难以划定;有的容错过程缺乏透明公开,组织上解释不清、当事人自辩不明;有的纠错不及时,产生犯错零成本的误读,让老实本分的干部感到不公平。解决好这些问题,方能发挥容错纠错应有的正向激励作用。
容错的边界不能模糊。将容错纠错机制落细落实,需要把握好“三个区分开来”,遵循“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原则。与此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科学设计、精准施策。当前各地陆续出台政策细化标准,引入听证、公示等制度提高可行性,不失为有益探索。进一步来看,还需要树立鲜明导向、筑牢制度堤坝,让容错纠错有章可循,给改革创新者吃下“定心丸”。(作者:李政)
把握容错纠错尺度
一名能力突出的干部,将一个经济薄弱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可外出考察时私自改变路线去景点旅游,被群众举报。上级党委研究处理决定,有人认为要按规定严惩,有人却主张给予容错,最后组织决定:容错不能将功抵过,违纪绝不容忍,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
建立允许失败、宽容犯错的容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一定的试错空间。但容错不是护短,更不是“丹书铁券”。那些“只要干事,所有错误组织都会包容”的错误想法,拿容错当“保护伞”、搞纪律松绑的错误做法,与“为担当者撑腰鼓劲”的初衷背道而驰。
新时代呼唤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闯将”,而不是“不干事、不出事”的太平官,更不是心存侥幸、顶风作案的违纪者。准确把握容错纠错的尺度,需要组织部门严明规则、立好规矩。对不该容、不能容的坚持“零容忍”,对激励变纵容、保护变庇护、将错就错等行为予以坚决惩治。惟其如此,才能强化制度设计的正向激励,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作者:庄永明)
责任编辑:吴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