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植被荒山 绿渐江源——刘超和他的“美之林”
生态观察
9月8日,高原的天空难得放晴。
蓝天白云下,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集中连片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青翠欲滴,一眼望不到边,俨然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彰显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青海省八眉猪繁育示范园坐落于林子中间,与林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始终致力于发展以苗木产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不仅努力打造以林养畜,以畜促林的产业集群,而且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扮靓了山村面貌,群众在美丽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着生态红利。”林子的主人,青海美之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谈及苗木产业时如是说。
刘超,曾是一名国有银行职工,2007年,毅然放弃薪资丰厚的工作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绿色创业梦想而辛苦奔波,2011年,在互助县注册成立了“青海美之林绿化有限公司”,因为他从小在偏远的青南牧区长大,在那里,能看到树是一种奢望。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声音和实践导向,这让他有了机遇登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植被荒山、绿渐江源。
为此,他流转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土地113公顷,针对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干旱少雨的特殊地理环境,培育云杉、油松、祁连圆柏等10多种高海拔地区耐寒、耐旱的树种。
最初创业的艰难时光,他和公司职工一起培土育苗,修路挖渠,引水灌溉,施肥除草。厚厚的一摞笔记本上,有的笔录了购得的数万株种类不同的苗木,有的记下了实验繁育的几十个树种、中药材的生长情况。
曾经家境殷实,他有数十万家产;为了完善育苗基地,他债台高筑;下内蒙古,走新疆,他无数次为育苗取经;上果洛玉树,他矢志要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地种活一棵树。
“不翻越险峻的高山,到不了广阔的平原”。这是他人生的信条。2013年初,我省开始在农村牧区全面推行专业合作社,在企业职工大会上,他首次提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并在青南地区同仁和尖扎两县付诸实践。两年内,由他传授管理经验和提供技术支撑,两县先后成立40余个苗木专业合作社,直接带动当地2400多户农牧民加入合作社。
农牧民缺少资金,他无偿提供种苗,包产包销,承诺5年内实现农牧民脱贫,在青南地区开创了一条以高度整合资源为基础,通过发展合作社多元化经济,解放剩余劳动力的现代生态苗木产业繁育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如今,40多家苗木专业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6000元以上,直接带动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印证了“美之林苗木培育模式”,已由单纯的产业模式,逐步演变为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成功典范。
与此同时,他开始在育苗基地探索“以林养畜,以畜促林”的生态养殖模式。利用林地苗木基地发展林下特色种养殖,种植黄芪、当归等中药材,养殖农家土鸡,并为与基地一墙之隔的省级八眉猪繁育示范园提供青储饲料,又借助其提供的有机肥料涵养苗木,由此形成了苗木基地+饲草料加工+特色种养殖+有机肥供应的循环产业链条,实现了“林畜循环,优势互补”。
7年来,他以“建基地、育精品、抓特色、拓市场”为目标,利用适用技术和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海东市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广大农牧民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资源增长、生态增效、农民增收。“青海美之林”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推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林农增收及实现绿色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短短7年时间,公司已由单一的苗木种植,发展成集种植、造林、绿化、园林设计施工为一体的综合型绿化企业,逐步实现了育苗基地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投资多元化、服务制度化、栽植规范化、销售网络化、辐射带动社会化的良好发展格局,公司先后被评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文明诚信单位。
目前,公司每年为青海、内蒙、四川、新疆供应苗木达400万株,7年总育苗量已突破3000万株。近年来,在青海省内,不论是黄南州荒山两山绿化,还是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抑或是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在供应优良苗木的同时,他还发动公司职工和合作社农牧户,投身植树造林的热潮中,造林面积累计超过4000公顷以上,成为省林业厅评定的省级育苗“土专家”。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铭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公司成立了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地方党支部携手脱贫攻坚大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公司+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村党支部的协助下,将互助县东沟大庄、纳加两村6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专业合作社,由公司提供技能培训,提供劳保用品,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资金扶持,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年,刘超置身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投身于国土绿化事业中,他一直以自己的努力试图实现一个国有职工成为一名普通育苗人的理想,这是一个朴素的愿望,也注定是一次历经长久跋涉的特殊实践。(姚 斌 林玟均)
生态论坛
融于“自然”方能捕“绿”
人是自然一份子。当前,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让国土绿化、退耕还林、湿地保护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得以落实,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而如何才能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桥梁,那就要让人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要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探寻出一条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过去,我们经常在街道上看到随意丢垃圾,或是践踏小草的不文明行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抵制这类行为。再如,植树造林来说,以前主要以国家政策项目执行为主,而近年来诸如个人自发造林,社团、公司、单位公益造林的比例在不断增多。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类似“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植树造林,是每位公民的义务。”这些理念拉近了普通百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距离,让人们的生活融入到了“自然”当中,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不久前,笔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一所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看到学校规划设计颇有特色,整个校区环绕在翠绿的柏树之中,许多建筑间空下的片区被分成多个不规则的绿植区,学校里除了规划好的教学楼和操场外大部分以柏木、红柳作为妆点。教师林、学生林、师生共植林,虽然这一片片分散的绿植地带对于戈壁沙洲来说不足以称道,而其间的内涵却极富生态聚能量,学校通过让教师带头植绿、师生共同植绿的方式,从一棵树苗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俯身于树木成长之侧,生态建设中的“知行”便合二为一,既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根深了生态文明理念,又让这里增绿不少,育树又育人。
于是,我们看到不仅是整个学校被绿树环抱,而是从里到外所蕴含的那份执着于生态发展理念的力量,同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融,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同那不断出现的新绿相融。
一棵树要经过十年之久的培育才算称得上是成树之仪,一片林带的成型到发挥其生态功可能要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当生态文明的理念遍布于我省大大小小的山岭河道之时,当每个人都有了融入“自然”争当植绿者的动力时,到那时我们所捕捉到的绿色便不止于眼前,而是遍布每个人目光所及之处。(苏烽)
生态故事
融于“自然”方能捕“绿”
人是自然一份子。当前,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让国土绿化、退耕还林、湿地保护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得以落实,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而如何才能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修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桥梁,那就要让人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要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探寻出一条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
过去,我们经常在街道上看到随意丢垃圾,或是践踏小草的不文明行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抵制这类行为。再如,植树造林来说,以前主要以国家政策项目执行为主,而近年来诸如个人自发造林,社团、公司、单位公益造林的比例在不断增多。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类似“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植树造林,是每位公民的义务。”这些理念拉近了普通百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距离,让人们的生活融入到了“自然”当中,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不久前,笔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一所新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看到学校规划设计颇有特色,整个校区环绕在翠绿的柏树之中,许多建筑间空下的片区被分成多个不规则的绿植区,学校里除了规划好的教学楼和操场外大部分以柏木、红柳作为妆点。教师林、学生林、师生共植林,虽然这一片片分散的绿植地带对于戈壁沙洲来说不足以称道,而其间的内涵却极富生态聚能量,学校通过让教师带头植绿、师生共同植绿的方式,从一棵树苗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俯身于树木成长之侧,生态建设中的“知行”便合二为一,既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根深了生态文明理念,又让这里增绿不少,育树又育人。
于是,我们看到不仅是整个学校被绿树环抱,而是从里到外所蕴含的那份执着于生态发展理念的力量,同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相融,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同那不断出现的新绿相融。
一棵树要经过十年之久的培育才算称得上是成树之仪,一片林带的成型到发挥其生态功可能要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当生态文明的理念遍布于我省大大小小的山岭河道之时,当每个人都有了融入“自然”争当植绿者的动力时,到那时我们所捕捉到的绿色便不止于眼前,而是遍布每个人目光所及之处。(苏烽)
“天上”的温泉和“地下”的温泉
九月的兴海草原已是秋意浓厚,茫茫的草山林野、莽原夹道皆显辽阔。行至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赛什塘村,只见农牧户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村级公共场所环境优美,一碧万顷的草场没有白色垃圾的污染,似绿绸般连绵逶迤。而谁能想象,两年前的温泉乡却是另一派千差万别的景象……
“变化太大了,两年前的温泉乡受污染程度很严重,不管是在村子里、草场上、河道旁,垃圾都被随意丢在一边,污染物堆成了‘小山’,和现在一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说起曾经“脏乱差”的景象,一直沉默寡言的旦正尖措打开了话匣,作为这番变化的见证者,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兴海县温泉乡夏尔格环境卫生整治协会会长。
2016年,眼看着曾经干净整洁的家园被一点点污染,旦正尖措沉不住气了,怎样做才能改变脏乱不堪的环境?
说干就干!在赛什塘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只有几个成员的赛什塘村夏尔格环境卫生整治协会成立了。
“协会刚成立的时候困难重重,不仅人少,而且没有经费,成员们都是自掏腰包。可是大家没有丝毫怨言,总会抽出空闲时间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回忆起协会成立之初的艰辛,旦正尖措心里满是感叹。
在协会成员的努力之下,赛什塘村的村容村貌逐步有了显著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受到感染,纷纷加入协会。村里迅速掀起了“人人保护环境,共创美丽家园”的热潮,力量不断壮大,清理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夏尔格环境卫生整治协会的志愿者队伍发展到了如今的621人,整治区域也从原来的赛什塘村扩延至整个温泉乡。
“前不久协会还在温泉乡道路周围,山沟、草场、河道等地方开展了为时两天的环境整治活动,共有105名成员参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全乡干净整洁,草场环境优美,为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贡献一份力量!”旦正尖措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绿色家园的向往,更凝聚着坚持志愿服务的决心。
从2016年10月到现在,协会开展了近60次的环境治理活动,成员们分布在温泉乡的7个村,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18岁,他们当中有党员,也有农牧民。无畏酷暑严寒、不惧刮风下雨,一年四季,他们热爱环保的决心从未停滞,在温泉乡每个被污染的地方,志愿者们不停重复着弯腰捡拾的动作,带走的是一堆堆垃圾,留下的是一片片净土。
“协会的志愿者们真的很辛苦很伟大,在夏天,有些地方的垃圾已经腐蚀,不仅散发着恶臭,清理难度也很大,但志愿者们没有怨言,只是埋头苦干。冬天,路面上会有积雪和冰冻,为了过路车辆的安全,他们将私事抛在脑后,冒着严寒,扫雪铲冰,只为让开车的人安心回家。”兴海县环境保护林业局的陕英说起这些志愿者,心底一股股敬佩油然而生。
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已经在兴海县温泉乡蔚然成风,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美丽家园,是百姓最大的心愿。志愿者们不会停滞,温泉乡夏尔格环境卫生整治协会更不会止步,他们会带着对绿色的期望,一直前进在路上……(王 珺 兴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