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认真走过几十年的路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离休干部朱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在《老爷子朱旭》一书中,朱旭曾说道:“演员认认真真演好你所扮演的每一个人物,处理好每一句台词,几十年的路都是这么认真走过来的。”他质朴至真的表演、塑造的细腻丰富的戏剧形象,深深烙在观众心中。
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朱旭,1949年5月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戏剧人生。同年11月,朱旭由华大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的时候,朱旭便成为其中一员。
北京人艺演员,是朱旭看重和珍视的身份。话剧大师洪深曾说,“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朱旭始终将这两句话作为从艺的座右铭。在舞台上,他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女店员》中的卫默香、《悭吝人》中的雅克、《三块钱国币》中的杨长雄、《蔡文姬》中的左贤王、《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子、《左邻右舍》中的李振民、《屠夫》中的伯克勒、《推销员之死》中的查利、《红白喜事》中的三叔、《哗变》中的魁格、《家》中的高老太爷等。
离休后,朱旭的艺术生命不断延续,61岁出演《芭巴拉少校》,73岁出演《北街南院》,75岁出演《屠夫》。82岁,在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上,他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评价:朱旭老师的表演具有“深厚的艺术积累,深刻的生活体验”,在表演上诠释着人艺特色,在舞台上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舞台之外,朱旭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已经54岁的朱旭初涉影坛。他参演了电影《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小巷名流》《鼓书艺人》《阙里人家》《心香》《我们天上见》《变脸》《洗澡》《刮痧》及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华》《沧海百年》《日落紫禁城》等,赢得国内外众多话剧、影视大奖以及政府颁发的荣誉称号。众多奖项面前,朱旭始终谦虚低调。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奖杯,更是做人从艺的品格。
多年来,朱旭塑造的长者、老头、君子,儒雅、慈爱、可爱,几乎囊括了中国父亲的优秀特质。此外,他刻苦研究理论,撰写的多篇文章发表在专业刊物上,为后来的戏剧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素材和研究资料。
生活中,朱旭兴趣广泛。下围棋、拉京胡、扎风筝、习书画、画彩蛋……由喜爱到精通,他将爱拉京胡、爱唱戏的技能用于艺术创作。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操着京胡上阵,技法娴熟,让人叫绝。他还曾为影视配音、配唱,让观众感受到一位演员的超群技艺和深厚的生活积累。
兴趣的背后,是朱旭对生活深深的热爱。朱旭曾说,一位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而且还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用四个词概括朱旭在北京人艺演员心目中的地位:“老师、偶像、艺术家、大演员。”近些年,尽管年事已高,但只要剧院需要,朱旭仍积极参加排练演出。他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用参演的艺术作品鼓舞人心。
不少人对朱旭随身的卡片印象深刻。不管是演话剧还是电影,他爱把自己的台词写在小卡片上,一有空就从兜里掏出来看,仔细琢磨着剧中人物。“朱旭这样老一辈的艺术家,他们的精神值得继承。”任鸣说,我们要传承他们戏比天大的精神,在艺术上怀有尊敬之心,在创作上精益求精。
如今,朱旭离开了他热爱的人艺和表演事业,他的书法作品至今悬挂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我一半的生命与这个剧院紧紧连在一起,我相信我们这个剧院,将与祖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