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算盘拨拉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曾坐总书记身旁

日期:09-14
黄旭华李世英中国核潜艇核潜艇

原标题:黄旭华:用算盘拨拉出核潜艇 | 先生

《先生》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第三季,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黄旭华:用算盘拨拉出核潜艇

黄旭华同事尤庆文:“这个人呢对工作很大胆,放手大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干,但是他讲清楚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也很严谨。”

黄旭华妻子李世英:“家里的事情他不管,他也不怎么会照顾人,(对家庭)他绝对的不称职,但是他对工作和任务,绝对的称职。”

黄旭华女儿黄峻:“很小的时候,我爸爸总是不在家。我和姐姐、妈妈一起度过了很多年。我的父亲起码教给了我如何独立生活,独立面对人生。”

黄旭华,1926年出生于广东汕尾。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投身核潜艇研制60年,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海上试验任务中,多次担当重任,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人家问我,如果有下一辈子的话,你愿意干什么工作?我说我如果有下一辈子,我还是喜欢干最艰苦的活。最艰苦的,才是最能够磨炼人的。”

——黄旭华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医生家庭,自小就立志要像父母那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但世事难料,小学毕业那年,赶上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的中学颠沛于梅州、桂林、重庆,耳边除了读书声,就是时不时拉响的警报。国家太弱,就要被人欺负,流亡途中的经历,彻底改变了黄旭华的人生:

黄旭华:“这一路的遭遇,看到这国家这么受人宰割。我不读医了。我决定我将来一定要造飞机或者造军舰,保卫我们的蓝空,保卫我们海洋。”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抗战胜利那年,黄旭华被保送到当时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同时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造船系。1949年从交通大学毕业毕业后,开始从事与船舶相关的工作。1958年,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导弹核潜艇,32岁的黄旭华担任副总工程师。但刚接到任务的时候,他对核潜艇几乎一无所知:

黄旭华:“当时的条件可以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第一,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一个也没有;第二,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核潜艇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无所知,没人见过;第三,我们手头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从头摸起,包括好多计算公式我们都是从头论证。”

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

没有条件,骑驴找马也要干。当时,黄旭华和团队用来计算相关数据的工具,是两千年前老祖宗发明的算盘:

黄旭华:“那时科技水平很低,哪里有现在一秒钟多少万、上亿次的计算机?手上就是一个算盘,一个计算尺。五万多台件的设备仪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还有成千吨的材料……这么多东西,你要把它的重心、重量都算出来,那工作量很大。而且算出来还不一定行,要调整。一调整又要重新再算。”

1970年,黄旭华们用算盘珠子拨拉出来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四年后,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5年底、86年初,黄旭华带领团队研制的核潜艇在规定海域进行了长达90天的水下航行,总航程23625海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

黄旭华:“哎呀,我们太高兴了。我当时在码头快要疯了,我就站起来叫了,我说我们拿到‘金牌’了!确实是。到现在美国没有破我们的纪录,美国现在还是讲它(的核潜艇远航最长时间)是83天零4小时,这个考验的是我们艇的建造质量,是可信的。我们艇的所有的设备是可靠的。”

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1988年3月4日)

1988年4月29号,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吨重量的水下压力,搞不好就艇毁人亡,压力可想而知。62岁的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与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一道下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他写了十六个字表达心情: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这诗里面有两个字是我这一生的写照。一个痴字,一个乐字,我痴迷核潜艇,献身核潜艇,我无怨无悔,所以一生没有虚度;乐呢,就是乐观对待一切,在生活与工作极为艰苦的情况之下,我是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在其中。”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1988年4月30日)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1988年4月30日)

在夫人李世英眼中,黄旭华善良、敬业,就是不顾家。家里的柴米油盐不碰,女儿得了肺炎不管,他甚至连自己的袜子都没买过一双:

李世英:“他自己说的,他没有买过一双袜子。你可以想象出来吧?!(我)劳碌命一辈子。所以我伸出手去,没有一个女同志的手,像我这样,像个男人的手。我干了很多重的活。”

黄旭华:“我给她讲,我是有眼无珠的,什么事情都看不到,哈哈哈”

黄旭华夫人李世英(右)在为他整理着装(2014年5月28日)。 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 摄黄旭华夫人李世英(右)在为他整理着装(2014年5月28日)。 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 摄

其实,黄旭华也在尝试着用自己略显笨拙的方式,补偿夫人,但往往错误百出:

黄旭华:“有一次出差北京,看看人家这个卖布的地方,我想,哎呀,这个花布不错,给我夫人做身衣服还是蛮好的。高高兴兴拿回家,我还很得意的,好不容易给你买个花布。夫人笑弯腰了,为什么?(她说)我身上穿的就是这花布,你没看到啊?”

由于在中国核潜艇事业中作出的重大贡献,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两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核潜艇,是打在黄旭华身上最深的印记,而他也为此倍感自豪。就像黄旭华曾为自己和同事们谱曲填词写歌描述的那样:

黄旭华:“零九健儿志气高,过关斩将逞英豪,哪怕狂风激恶浪,定叫惊雷震海天。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直捣龙王庙,驭龙腾飞直上九重天,九霄揽月大闹天宫。”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

习近平握住黄旭华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92岁高龄、不久前才刚刚离休的黄旭华,每天还要去办公室看会儿与专业有关的资料。他说,如今,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年轻人的啦啦队长,和必要时的场外指导。在核潜艇事业上,这位92岁的老者,不离不休:

黄旭华:“在个人的生活物质要求,叫做知足常乐;在科研工作,就是要永不知足。我们只搞了第一代的(核潜艇)。以后不断地发展,国防技术的竞争没有止境。我也很高兴,在我这一生当中,我完成了我应该完成的任务。我看到我的后来者,后来居上,后继有人。这个是历史上的规律,叫做后浪推前浪。”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肖源。海面上时常会有惊涛骇浪。任你一叶扁舟也好,万吨巨轮也罢,要么任凭风浪摆布,要么藏身港口躲避风头。但深潜于水下的潜艇,无论海面上如何翻卷,都要安然前行。终其一生研究核潜艇的黄旭华,也有着这样的品格:60年来心无旁骛,俯下身子,带着自己的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国家海防创造了最大的财富。为此,他甘于默默无声,甚至背负不孝的骂名。

黄旭华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黄旭华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

当年入党时,黄旭华说过,组织需要我上阵杀敌,为国捐躯,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完,我毫无怨言;组织需要我闭口不言,长期奉献,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干,我也毫无怨言。回首过往,70年党龄的黄旭华以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时间,从不曾打过诳语。尽管时光与岁月刻在脸上,纯洁与活力却深留在黄旭华心底。

黄旭华黄旭华
美10月绿卡排期出炉 大陆职业移民EB1前进4年多 北京严查出租车“黑车”违法运营 23时后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