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替代教师?帮扶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教育专家们这样认为

日期:09-30
信息化教育教师

原标题:人工智能会替代教师?帮扶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教育专家们这样认为

摘要:9月27日至28日,以“统筹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主题的第六届民盟教育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学者探讨了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

优质的教育资源怎样才能更加公平、高效地共享?“帮扶”会不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教师的工作?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民盟教育论坛上,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建言献策。

优质资源如何成“一潭活水”

“基础教育重公平,高等教育重效率”,这曾是教育界普遍共识。而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让高等教育也必须走向更高效的资源共享之路。

9月27日至28日,以“统筹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主题的第六届民盟教育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学者探讨了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

中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优质资源相对短缺。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经历了1950-70年代的被动选择、1980-90年代的主动探索,直至1990年代后期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形成高校内部、校际之间、高校社会、国际国内四种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资源总量偏少、配置结构失衡、总体收益不高、恶性竞争等困境日益成为发展掣肘”。

如何让优质资源成“一潭活水”缓解?熊思东“支招”: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加强与海外优质资源融合,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国际一流大学、大型跨国公司、海外知名研究机构都是加强联合的重要途径。在国内,政府统筹、市场调节、高校改革,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总体布局。此外,高校要打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壁垒,盘活优质资源。

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研究员王晓燕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的短板在于实践教育,应当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推进实践教育,并从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统筹配置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加强精品课程开发、深化教育内容、加强校内外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整合、构建评价体系与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等方面着手,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民盟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委、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指出,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本科教育是根本,本科教育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首要指标,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师范大学在高校分工中有独特的位置,有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教育资源和“育人”优势,可以向更大范围共享。

“帮扶”是否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德仁希望小学为例,16名教师平均年龄53岁,一半教师年龄超过50岁。近几年,年轻骨干教师调走了6名,只剩下了2名。乡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后,目前已有80%的农村小学、90%的农村初中被撤并,目前留下来的学校生存状况如何,与会专家带来了这样的案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投入仍显不足、教育资源不足,信息化建设乏力,尤其是怎样让老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专家学者还观察到一种新现象:某地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进行管理,并由市财政对委托管理的学生每年给予3000元交通、生活补贴。农村薄弱学校全体师生整体并入城区优质校工作和学习,边远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教育,但也使农村薄弱学校成为空壳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教育力量,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城乡如何更有效地互动对接?与会者围绕老问题、新现象各抒己见,认为这些情况有待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调整。

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也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人工智能的一切都是人赋予的,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参与基础教育,但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未来教育中,在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习惯、态度、兴趣方面,老师的教育极为重要,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问题,教育是一种情感,是人格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从教授知识转向提升学习品质与效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他认为,迈向2035的中国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将更高,各类教育的形态也将因之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需要从顶层设计、学校管理到教研、师训、评估系统、教学工具以及个性化应用等方面,系统制定需求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说,解决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面向未来。俞敏洪强调,“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在通向未来;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我们将和未来擦肩而过。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出发,要先想清楚脚步的方向。”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张骏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

特斯拉的“马斯克时代”告终? 【湘潭市】首届潭商大会开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