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再次亮相“文化产业学院奖”

日期:09-30
文化产业学院奖传统工艺

原标题:“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再次亮相“文化产业学院奖”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文化产业学院奖”举办三年来,第二次推出了年度“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这一奖项为何而设?

“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评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红分析说,“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聚焦了一批通过创造性转化焕发传统工艺新生、通过产业链创新与互联网赋能激发传统工艺发展活力的典型项目,来提高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提升行业、企业和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奖项,也成为了致力于传统工艺振兴的企业和项目需要展示推广的舞台、交流分享的平台。

2017年度的获奖项目“西子丝坊”,通过传播创意“福”文化、让丝绸创意不断融入百姓生活,让传统工艺日常化,使其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丝绸新春福筒红包,到丝绸端午艾草香包,我们看到了企业从丝绸产品的创意开发,到以丝绸为载体更多去承载文化传承功能。这恰好与设立这个榜单的初衷——倡导文化产业及相关行业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使命感吻合了。”杨红说。

同期获奖的“台州刺绣”项目,则把传统的手工刺绣工艺更好地融合到现代服装服饰中,更贴近市场需求,又反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刺绣工艺品振兴发展。因为一款G20“国色天香”手包,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成为“台州刺绣”的上榜单位。这款以牡丹为元素,采用手工刺绣立体牡丹造型,运用锁边、袜底针、雕绣等台州刺绣针法一针一线手工绣制而成的香包,镶嵌黑色锆石和玛瑙营造立体浮雕效果,使整个手包达到了丝绸缎面、优质牛皮及刺绣浮雕三者的完美融合,并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各国元首夫人。

著名学者张颐武点评说,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将“材美工巧”视为古人造物的原则和审美的标准,这就需要良好的创造和精巧的技艺,东汉许慎的《说文》也提出“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独运匠心,别出心裁,方能延续这传统工艺之美。

张颐武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的核心始终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制作。它们肩负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智慧,附着着先民千百年的思想温度,并幻化出多样品类、呈现出不同风貌。回望历史,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历朝历代能工巧匠的圆融与变通,不断求新求变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

中国民协副主席苑利则指出,目前中国文创工作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内涵的问题。许多年轻人只强调形式之美,离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相差很远。

“中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继承传统的程度不够,我们许多创意工作者并没有将自已的根深深地扎入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并汲取其中的营养,二是我们的很多文化创意工作者,并不了解国际前沿话题,甚至不知道国外搞到了什么程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苑利说,中国的传统图案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和合二仙》,都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都在讲述着做人的原则,文化创意工作者本身就应该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正能量的传播者,忘掉了这一点,也就忘掉了自已的职责。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李宏复同样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的世界中,中国手工技艺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一部分,它的兴衰反映出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中的命运。在祖国各地有相当一批承载这些技艺的匠人们,他(她)们用灵巧的心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技艺,制作及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现代物质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据悉,今年的“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将设置提名奖20名,金奖3名,主要发掘和推广从创造性转化、产业链创新、互联网赋能三个方面激发传统工艺发展活力的典型项目。

评委们将从文化表现、市场表现、发展潜力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审,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初评、专家复评及大众投票,共同评选出最终的获奖名单。

目前,组委会已收到不少在行业内极具份量,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重磅项目。有的项目已然形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但仍旧不断在振兴传统、创新发展之路上前行,正在努力成长为这个既传统又新兴的传统再造行业的标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莹莹)

江西否认对外国游客免票 到底假新闻还是假情义? 从速度到服务,铁路40年发展谱写时代华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