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0年“小故宫”变身杨浦图书馆新馆
位于恒仁路128号的旧上海市图书馆,经过三年多精细修缮,变身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计划于国庆期间开门迎客,“小故宫”重回市民生活。
实现设计师最初“井”字形构想
这种北方常见的有着琉璃瓦和彩绘墙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目前,该区域内仍保留着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博物馆、体育场、图书馆等历史建筑,成为上海唯一现存的“涂彩中国古典梁柱式”大楼建筑群。
旧上海市图书馆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记者从当年图书馆的原设计图纸上看到,董大酉设计的图书馆呈“井”字布局,后来图书馆仅建了接近一半的建筑体量,呈“工”字形就投入使用。图书馆开放未满一年,就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建筑作为同济中学的校舍使用,在同济中学迁出后又空置多年。近代以来,即便是附近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居民都没进去过。
此次修复,最大的工程就是在原先建筑基础上做部分扩建,完成当年董大酉手稿中没能完成的部分。“扩建的依据就是当年的手稿和老照片。”时隔80多年后,老图书馆的“工”字形建筑后端重新长出“两翼”,实现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形布局构想。
这场历时三年多的工程,修缮了属于“旧上海市图书馆”的面积为3960平方米,扩建面积为10192平方米,修缮复建完成后图书馆总面积逾14000平方米。这座古城楼式的图书馆,雕梁画栋,重楼飞檐,以80多岁的高龄重生,连接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未来。
“杂物间”里天花彩画得以留存
负责修缮的建造师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老图书馆时的场景:“图书馆外墙板有大面积脱落,墙体遍布水渍,馆外的杂草比人还高,馆内布满蜘蛛网,墙上的砖块轻轻取下一碰就碎成粉末……”这一破损严重、原始信息缺失的老建筑如何修复?建筑师说,就像一次艰难的考古之旅。“我们不断收集翻查老照片和现存的旧设计图纸,与图书馆尚存的遗迹反复比对,试图还原出原貌。”
彩绘修复是最艰巨的工程。在大厅天花彩画的修复中,工作人员发现,门厅主楼梯下方的两个壁龛曾被墙体封闭,当作杂物间,这也使得80多年前的天花彩画得以留存。整个图书馆内近2000平方米的彩绘,由十几位有30年经验的画师用了半年时间,以画唐卡般的细腻笔触精心绘制。
门楼的修复也是一大亮点。门楼在当时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形似北京钟楼,与现位于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修复中发现,有四分之一的琉璃瓦片保存较完整可再次利用。其余瓦片则根据瓦片背后的原始制造工厂名称在江苏宜兴找到厂家,按原尺寸和形制进行复原。修复后的黄色琉璃瓦屋面以及屋檐下的斗拱彩画,使门楼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
通过“书界”打造新型借阅服务
图书馆新馆在空间改造中规划了文献借阅、数字服务、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等4个基本功能区。在不同区域内,按照实际的业务项目需求,开辟相应的服务空间,为多种活动的交叉、融合预留各种可能。
新馆二楼专设“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系统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关近代市政的文献收藏也将是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一大特色。“创YUE空间”是杨浦区图书馆探索打造的互动交流区,提供茶文化、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及英文原版图书四大主题文献阅览服务。
杨浦区图书馆探索“图书馆+互联网”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打造新型O2O图书馆借阅服务——图书网借平台“书界”,读者可享受免押金、免办卡的线上预约线下取书服务。图书借阅突破身份认证限制,读者可通过“杨浦书界”APP、杨图微信公众号及网站、“支付宝”APP等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进行图书借阅。网上借阅图书成功后,图书通过物流配送到各自助服务点及读者指定地址,足不出户就借到图书。图书馆还与五角场周边大隐书局、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等多家图书零售商联手,读者通过“杨浦书界”APP也能在实体书店直接借阅选中的图书。
朗读亭、录音棚等新技术设备也将在新图书馆里出现,提供便捷的朗读系统,完成有声图书的录制。AR智能互动导航系统融合AR实景导览导航、AR全景扫描获取等功能,让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进行AR体验,获取新馆的历史故事,实现图书馆功能区域导航。此外,杨浦图书馆还将和第三方文化企业合作在新馆共同打造“杨浦人文书房”,邀请海内外著名文化人士和读者见面,举办名家讲座、图书分享、艺术导赏等阅读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