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 把“我反正信了”用做授课反面教材
9月10日,王勇平在四川省2018年环保新闻发言人暨环境舆情应急处置培训班上讲课。王勇平
1955年生于湖南衡阳,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原铁道部政治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
2011年7月,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中,一句“我反正信了”,引发网友热议,随后他本人及铁路部门被卷入巨大舆论漩涡之中。一个月后,王勇平不再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被派去波兰华沙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代表。
2015年11月27日退休。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发言人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中新智库危机传播中心研究员。
平和,这是每个和王勇平对话的人,最大的感受。
曾经,这位前铁道部发言人,因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上,说出“这只能说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之后,陷入舆论漩涡,从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随后,他被远调国外,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其实,不是像网络上说的那样傲慢无礼,而我当时也不是那么回答的。”9月10日,在四川省2018年环保新闻发言人暨环境舆情应急处置培训班上,作为开讲专家的王勇平,将曾经的那场发布会作为反面教材。“后来,有很多朋友问我说,如果发布会重来一次,我还会站上去吗?我说,这个是假设,但即使再来一次,我仍要承担该有的责任,但会考虑得更加周全。”
说到这些时,这位63岁的前发言人,笔挺站立,语调沉稳,面带微笑,一如之前8年新闻发言人生涯中的任何一场。
把“我反正信了”做反面教材
“对比说错一两句话,更不能原谅的是,在舆论危机中不站出来”
和7年前相比,王勇平瘦了,头发也白了许多。在接近四个小时的讲课中,他一直保持站立,他说,这是对学员的尊重。
曾经,作为中国最早培训的号称“黄埔一期”的发言人,他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职位上,一待就是8年。2011年8月,舆论漩涡中,他被免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职务,远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2014年底,他低调回国,在中国铁路总公司任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直至退休。
围绕着他,始终绕不过去的,就是“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
“我还记得,7月23日那天,我晚上8点多下班,走在路上,新闻处长打电话,说出了重大行车事故,伤亡人数还在调查中。”对于那场事故后的处理,王勇平记忆深刻,当晚,铁道部在事发后两个小时内发声,半夜再次发出第二篇回应。
次日,王勇平前往事故现场,飞机落地,接到通知,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
“其实,我们的速度是快的,但是你快得过新媒体吗?”站在课堂上,王勇平感触很深,在他看来,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发声一定要及时迅速。“现在几个小时就能在网络上形成舆论,后发制人已经不行了,更要先声夺人,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发出最权威的声音。”
感受来源于现实,王勇平透露,当年,官方尚未回应,事故现场的幸存者就已经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将现场照片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随后的新闻发布会,让所有人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力量,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被赋予机会、能力和渠道,让自己的质询放大,传递到最前线。
“这意味着大众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更高。”王勇平不止一次反思过,“我尽最大努力,做了我能做的事,只能说,做得还不够全面妥帖。”课堂上,他很真诚,直言对比说错一两句话,更不能原谅的是,不在舆论危机中站出来,发出政府的声音。
把记者当做朋友
“我一直把记者当做朋友。从没有过怨恨,我理解他们。”
“从没有过怨恨,我理解他们。”在培训课上,王勇平再次谈到他眼中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关系,“他们不是对手和敌人,我一直把记者当做朋友。”王勇平还透露,自己的儿子现在也是记者。
曾经,王勇平被媒体视为最敢直面舆论的发言人,他会在新闻发布会后,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媒体,也会在面对“中国高铁是否剽窃日本技术时”,直言“无稽之谈”。
有记者评价,王勇平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质疑毫不回避,坦诚以对。然而2014年底,在从波兰华沙回国后,他没有告诉任何媒体消息,甚至换掉手机号码。
“不想和媒体接触了,想过安静生活。”这是他在出国履职前,面对记者时的回复。
“现在的我更没什么好值得关注的。”从国外卸任回国到现在,王勇平婉拒过也接受过一些媒体的采访。坦诚真挚,这是他心中,和媒体打交道时应有的态度。
当年,他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高铁来之不易,请对中国高铁依然有信心。之后,被媒体质疑“我不敢信,也不能信”。
多年后,王勇平和当时作此评价的新闻人专门聚了一次,“我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嫌隙,他是媒体,监督政府官员追查事故真相是责任,我也没错,我是中国高铁的见证人。”
在那次聚会上,王勇平问:“现在我对高铁的情感和信心,你相信吗?”
“相信了。”对方答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摄影报道
人物特写
王勇平:退休生活平静充实
似乎,对于世人的大多数疑惑,走出舆论漩涡的王勇平,早已给予了回答。
他解释了很多次,对“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句话的语境和原意,也毫不介怀地将那场新闻发言人生涯里的最后一场发布会,作为反面教材,在退休后一次次于讲台上分享给学员。彼时,对于记者的尖锐提问,他没有任何生气或抵触,而事后的远调出国,更不是坊间所传的“躲起来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出,要以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有媒体人表示想念王勇平先生所处的发言人“黄埔一期”的时代,他从不会事前预设并安排好问题,也有听过课的学员在微博上表达自己的感谢,直言获益匪浅。
这些,似乎都已经和王勇平没有太大的关系,退休前,他希望过安静的生活,诗歌写意,退休后,他走上讲台,低调从容。
另一方面,对王勇平而言,家人一直都是最珍惜的存在。
曾经,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前,王勇平专门给家里打了电话,叮嘱不要看直播,因为他不想让家人担心。
身处舆论漩涡之时,王勇平尽量让自己平静以对,但也在看见网络编造的离奇谣言后,生气愤懑。报警后,发现发布者是个大学生,他也没有再多做追究,“毕竟我也是做父亲的人。”
“退休后的生活平静充实,我很满意。”王勇平骨子里是个文人,诗歌、散文、书法,都是他和世界交流的另一个方式。外派波兰三年期间,他出版了三本书,诗集《在诗的王国里》,散文集《维斯瓦河畔》和《行走在亚欧大陆桥上》。
现在,他是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发言人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中新智库危机传播中心研究员,时常出现在各地培训课堂上。
今年6月,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十五周年论坛”上,王勇平被推举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贡献人物”之一。论坛上,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庄严的发布台》,其中写道:“有人说,它是联系民众的纽带,有人说,它是吸引眼球的焦点,有人说,它是唇枪舌剑的要塞,而我们说啊,发布台就是发言人的阵地。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全力以赴严阵以待。”
于他而言,功过是非,留给时间,笃定自在,方是本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