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静女子带领乡亲“绣”出草原新生活

日期:09-29
新疆刺绣绣娘

原标题:新疆和静女子带领乡亲“绣”出草原新生活

把时尚元素融入家乡刺绣把家乡刺绣卖到大城市

女子带领乡亲“绣”出草原新生活

都市消费晨报讯(文/图记者秦金俐)这个国庆节,欧音草丽孟将再次回家乡和静,筹备在那里的民族刺绣工作室,这已经是她今年第20次回乡了。两年来,她往返于乌鲁木齐、和静,只为了一件事,把家乡的刺绣带入更大市场。

欧音草丽孟(中间戴眼镜者)为家乡绣娘们培训刺绣技法。

34岁的欧音草丽孟在乌市南门国际置地小区开了一家刺绣、服饰工作室。她从小在巴音布鲁克草原长大,成家后来到乌市。两年前从事刺绣服饰、工艺品经营,历经重重困难后,如今她带领着家乡的20多位绣娘,依靠刺绣闯出了一片天地。

卖房筹资金坚持让工作室运转

婚礼礼服的领口、袖口上绣的鸟兽活灵活现,皮质挎包上两匹马在开都河边深情依偎……在欧音草丽孟的工作室里,几乎所有的物品都与刺绣有关。

她说,工作室目前与和静县23名绣娘合作,每年提供手工刺绣作品上千幅,用于服饰、首饰、包、工艺品等方面,每年仅刺绣服饰,就能销售数百套。

绣娘们的刺绣作品

选择刺绣创业,是欧音草丽孟的家乡情结。在家乡巴音布鲁克草原,女孩子从小就学刺绣,蒙古包、马鞍、毡子、衣服、枕套上都有她们的杰作。“后来做服装生意后,我就觉得,传统刺绣这么好的东西不应该只在家里用,应该有更大的市场。”两年前,她关掉生意不错的服装店,专做家乡刺绣的文创产品。

欧音草丽孟找了5位喜欢刺绣的伙伴凑了50万元,成立了工作室,与家乡的绣娘达成合作意向。

创业初期,困难迎面而来,对于市场喜欢什么样的刺绣产品,她们毫无概念,只能一点点摸索。绣娘们长期生活在牧区,手艺虽然不错,但图案、色彩等仍过于单调,缺乏创意,产品在城市上很难销售,这让欧音草丽孟非常焦急。

可是欧音草丽孟并没有放弃,支撑她和伙伴们的是一种使命感。“我始终认为,传统技艺只有在市场上有活力,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为了给传统刺绣赋予更多的时尚,欧音草丽孟跑遍了苏州、杭州、内蒙古、广州、义乌等地,学习刺绣技术和市场知识。她还到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参加非遗刺绣学习,并到各地老艺人家里拜师学艺。

在此期间,由于市场销路打不开,合作的5位伙伴相继离开工作室。为了偿还合伙人的投资和维持工作室的运转,她不断投入,甚至卖掉了一套住房。

把刺绣带入大市场,让更多乡亲获益

走的地方多了,欧音草丽孟意识到,家乡妇女的刺绣技术需要改进,比如针法不够细腻、图案不够时尚等,这些都影响到绣品的档次。

为改变现状,欧音草丽孟开始亲自设计绣品图案,每次制作绣品前,她都会赶回和静县对绣娘们进行培训,详细讲解绣法,一待就是好几天。

绣娘们的作品越来越精细,给工作室带来了好口碑,她的生意也有了起色。但她知道,要适应市场,必须时时创新。把民族刺绣图案运用到中式唐装上,服装庄重中有活泼;在时尚的首饰表面加入民族刺绣元素,流行中带点传统……“这些风格顾客很接受,说明我们的尝试是对的。”她说。

目前,她的刺绣服饰、工艺品等已经卖到了乌市、巴州、博州、塔城等地。

欧音草丽孟认为,新疆的民族刺绣大部分只停留在牧区妇女的日常生活里,比较随意,缺乏进入市场的标杆。她的目标是把工作室的绣娘队伍培养成高水准的团队,成为这个行业的标杆。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艾丽再提是工作室的绣娘,她擅长绣马。有一次,欧音草丽孟接到一批绣马的订单,艾丽再提试着绣了两匹,没想到作品中马的神态、线条都特别好,后来欧音草丽孟安排她专门绣马。

“业余时间绣一绣,不耽误干其他事,还不发愁卖,一个月可收入2000多元,我很满意。”艾丽再提说。

与欧音草丽孟工作室合作的绣娘全部生活在草原牧区,依靠刺绣,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市场越来越好,将来我还会继续扩大绣娘的队伍,把更多乡亲的绣品带到大市场中,让她们跟着我受益,这样她们才有信心把这项传统技艺坚持下去。”欧音草丽孟说。

重庆最大室内综合性体育馆开放 昭苏县业余救护员为野生动物建起一个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