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图书馆展出“镇馆之宝”之《永乐大典》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 9月2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展厅正式开展。
《永乐大典》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作为嘉靖皇帝喜欢的案头书,《永乐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镇馆之宝。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远超前代所有类书。《永乐大典》系典册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但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兵燹水火,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据目前所知,原11095册,22937卷(包含目录、凡例60卷)的《永乐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
《永乐大典》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600余年沧桑正是中华典籍文化聚散流变、悲欢离合的缩影。此次展览通过展出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12册,以及其他珍贵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名家手稿和舆图,各个时期《永乐大典》入藏国图的档案,不同时期出版的《永乐大典》影印本及海外收藏《永乐大典》影印本等,为公众勾勒这部大典飘摇多舛的命运,展现这部宏编巨著的不朽光辉。
《永乐大典》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搜罗颇见费心坚”“遂使已湮得再显”五个单元,详细介绍了修典的始末、主要人物、永乐大典贮藏地流变等,展现了《永乐大典》的版式之美、纸张之良、书写之秀、插图之工;图文并茂的为大家展现了《永乐大典》历尽沧桑的过程和为将《永乐大典》传承后世而呕心沥血的名人事迹;讲述了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几代国图人孜孜不倦的求索以及海内外人士艰苦卓绝的努力,明珠还于合浦,在历史变迁中遭受重重厄运的《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程;同时还梳理了各代辑佚,以及《永乐大典》修复工作及影印出版的过程。
《永乐大典》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展厅辅以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如全息投影、立体场景还原及大型书籍装置等,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永乐大典的诞生之路,营造出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同时,通过数据呈现的展陈方式,将《永乐大典》各项数据信息可视化,以展示其浩瀚如海的规模,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力图让观众领略“镇馆之宝”的风采,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现场还设置有互动知识、临摹字体等互动屏幕,以满足不同年龄观众的观展体验,为观众普及古代典籍知识。
《永乐大典》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据悉,在开展期间,为了让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永乐大典,体验永乐大典的版式之美、书写之秀、插图之工,国家典籍博物馆特策划了“《永乐大典》系列讲座”,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红彦讲“集文献之大成的旷世巨著——《永乐大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杜伟生讲“古籍修复:化“腐朽”为神奇——《永乐大典》的修复”;通过线上(H5)答题的方式进行“《永乐大典》知识竞赛”有奖竞答活动;将从馆藏《永乐大典》中挑出一些寓意吉祥、贴近生活的书叶,开展“观文献大成 抄传世经典”,让大众在展厅内现场眷写临摹;开展“门内门外阅古今”活动,工作人员将为观众讲解展览内容,并发放书中插图页,让观众亲身体验填色创作;举办“观《永乐大典》 赏明代石刻”活动,征集观众参观《永乐大典》展,随后参观石刻艺术博物馆,观摩明代碑刻,体验传拓技艺。
《永乐大典》展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为了更好地展示《永乐大典》,国家图书馆充分挖掘《永乐大典》的资源,设计开发出《永乐大典》系列冰箱贴、充电宝、手机主题、文房套装、丝巾、领带、复仿装饰页等涵盖复仿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邮品、服饰五大类别的近30种文创产品。
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底。